早期合理的治療, 能使80%患者的癲癇發作得到完全控制。 即使部分患者難以完全緩解, 使用規範的治療也可, 使癲癇發作次數明顯減少。 多數癲癇經過合理的治療後不再復發。 家長學校及社會應樹立信心。 目前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 外科手術治療及生酮飲食。
1、早期用藥
2、根據發作類型選藥
3、單藥原則、必要時聯合用藥
4、用藥劑量個體化原則
5、長期規律服藥
6、定期複查
7、加、減藥規範
二、主要抗癲癇藥物的副作用
1、丙戊酸鈉:骨髓抑制, 肝功能損害, 嘔吐腹瀉等胃腸道反應, 發熱皮疹等過敏反應。
2、卡馬西平:骨髓抑制, 肝功能損害, 發熱皮疹等過敏反應, 頭痛頭暈乏力。
3、拉莫三嗪:皮疹甚至Stevens-johnson綜合征, 頭痛頭暈乏力嗜睡。
4、托吡酯:疲勞、嗜睡、共濟失調、感覺異常、注意力不集中, 畏食、體重下降。
5、左乙拉西坦:人格異常、思維異常、敵意, 眩暈、乏力、嗜睡, 皮疹、脫髮, 骨髓抑制。
6、氯硝安定:嗜睡、共濟失調、眼球震顫、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肌張力減低, 認知與行為異常。
誤區一:癲癇藥物副作用大不敢吃
對服用抗癲癇藥物存在恐懼心理, 認為這些藥物副作用太大, 會導致肝腎功能損傷、甚至導致智力低下等, 從而拒絕服用藥物治療。
目前抗癲癇藥物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但是只要患者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科學正確地使用這類藥物,
誤區二:癲癇藥物劑量越大控制越好
不少患者控制發作的心情迫切, 開始服藥時就把劑量用得過大或者把藥物的劑量增加過快, 從而導致副作用發生率增加。
對於諸如苯妥英鈉、卡馬西平、妥泰、拉莫三嗪等藥物的初始劑量要從小劑量開始, 不能把劑量增加得過快, 一定要按照醫生要求緩慢增加劑量, 爭取用最小的劑量達到最好的控制效果。
誤區三:癲癇藥物的劑量越小副作用越小
抗癲癇藥物劑量小, 不能有效控制癲癇癇樣發作,
誤區四:癲癇藥物服用時間越短越好
抗癲癇藥物的療程是有原則的, 一般口服抗癲癇藥完全緩解3-5年漸減服藥, 過早停藥會增加復發的風險, 且有可能造成癲癇難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