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正常糞便的顏色性狀與次數

糞便的觀察:

1、量與次數

正常人每日排便1-2次, 平均量為150-200g, 糞便量的多少與食物種類、數量及消化器管功能狀況有關, 進食肉類蛋白質者較素食者量少。 消化不良者因食物未完全消化吸收, 糞中可見大量脂肪滴、澱粉粒或未完全消化的肌肉纖維, 致使量和次數增加。

2、顏色

健康人的大便呈棕黃色, 大便顏色的變化與疾病的關係十分密切。

白色或灰白色:提示膽道梗阻, 有膽結石、膽道腫瘤或胰頭癌的可能。 此外, 灰白色便還可見於鋇餐造影後, 這並百疾病所致生理性糞便。

白色淘米水樣(即糞便呈米泔水樣的白色混濁液體)量多,

常見於霍亂。

白色油脂狀:量多, 並有惡臭, 常見於胰源性腹瀉或吸收不良綜合征。

白色粘液狀:提示可能是慢性腸炎、腸息肉和腫瘤。

深黃色:可由紅細胞先天性缺陷、溶血性細菌感染、惡性瘧疾、配錯血型的輸血, 某些化學藥品或毒素的中毒、各種免疫反應(包括自體免疫)等引起。

綠色:呈水樣或糊狀, 有酸臭味、多泡沫, 多見於消化不良、腸道功能失調等疾病。 若綠便中混有膿液, 則是急性腸炎或菌痢的表現。 此外, 吃了大量含有葉綠素的食物, 或腸內酸性度過高, 也會使糞便變成綠色。

淡紅色:像洗肉水樣大便, 這種大便最多見於夏季因食了苛些被嗜鹽菌污染的醃製品;常見於沙門氏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

鮮紅色:常見於下消化道出血。 外層沾有鮮血, 量少, 並伴劇能, 便後疼痛消失, 是為肛裂;若血色鮮紅, 量多少不一或呈血塊, 附在糞便外層, 與糞便不相混, 用水可將血液或血塊沖走的, 有內痔出血的可能。

3、性狀

正常人糞便為成形軟便。 當消化不良或患急性腸炎時, 因腸蠕動快, 吸收水分少, 排便次數可增多;便秘時因糞便滯留在腸內時間過久, 水分被吸收, 使糞便幹結有時呈栗子樣;直腸、肛門狹窄或部分腸梗阻時, 糞便常呈扁條形或帶狀。

4、氣味

糞便的氣味是由食物殘渣與結腸中的細菌發酵而產生的, 並和食物種類及腸道疾病有關。 消化不良者, 大便呈酸臭味;柏油樣便呈腥臭味;直腸潰瘍或腸癌者, 大便呈腐臭味。

5、粘液和膿

正常糞便含有極少量混勻的粘液, 它有潤滑腸道、保護腸粘膜的作用。 大量的粘液則常見於腸道炎症, 伴有血液者常見於痢疾、腸套疊等, 膿血便則常見於痢疾、肛門周圍膿瘍及直腸癌等。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正常的糞便, 當大家發現自己的糞便不正常時, 也要去醫院檢查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