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中醫辨治嬰幼兒冬季腹瀉

冬季腹瀉, 是由於感染輪狀病毒後引發的, 以腹瀉水樣便為主, 伴發熱、咳嗽、嘔吐等症狀的一種腸道疾病。 該病好發於秋冬節(10月~次年1月), 6個月至18個月的嬰幼兒為高發群體。
驗方:粉葛根5g, 藿香6g, 木香2g, 黃連3g, 炒白術5g, 生山藥10g, 炒山楂6g, 烏梅5g, 銀花10g, 訶子肉3g, 炒穀芽10g, 車前子(包)5g。 4服, 水煎服。
冬季腹瀉, 即輪狀病毒腸炎, 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季節性小兒消化系統疾病之一。 因該病發病急,腹瀉多以水樣便為主,易造成脫水及酸中毒。 目前西醫抗病毒藥物較少,而中藥治療該病有很大優勢。
中醫將腹瀉冠以“泄瀉”之名, 秋季腹瀉亦歸屬於該病之列。

安效先教授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和經驗總結, 認為本病外因責之感受風寒, 內因責之脾胃受損, 是以“夾虛、夾濕、夾滯”、久則傷陰傷陽為病理變化的一種疾病。
該病以秋冬季為發病高峰, 風寒之邪為泄瀉的發生提供了外在條件。
小兒臟腑嬌嫩, 形氣未充, 禦邪之力尚弱;且具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 肺氣不足者, 衛外不固, 每遇外邪, 常致藩籬失守, 而邪入於裡;脾常不足者, 邪入中焦, 致脾胃受損。
脾陽受損或脾臟本虛, 又為泄瀉的發生創造了內在條件。
脾為濕土, 傷則健運不足;胃為燥土, 損則消磨乏功。 同時, 濕反困之, 致脾胃運化失司, 飲食物不能及時消化, 又多易夾積生滯。
另外, 該病多以水樣便為主,
或夾黏液, 從病因上分類, 宜歸屬于寒盛泄瀉。 正和《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言:“諸病水液, 澄澈清冷, 皆屬於寒。 ”
在治療原則上, 安效先教授抓住病標為“寒”, 病本為“虛”的特點。 不拘泥於眾醫家從“濕熱”論治, 單以“清”、“消”概之的局限, 而是結合小兒體質和症狀表現, 採用“補消兼施”或“寓消於補”之法。
在選方上, 安效先教授偏睞“七味白術散”, 該方出自兒科名家錢乙的著作《小兒藥證直訣》, 由四君子東加木香、藿香、葛根構成, 主治脾胃虛弱, 津虛內熱之證。
安效先教授認為, 治小兒泄瀉, 應以甘淡溫潤之法為宜。 而該方溫補而不燥、甘淡而不膩, 既有四君子湯扶助脾陽、健運中州, 又有藿香化濕醒脾、木香行氣消滯。 而方中葛根一味, 用意尤妙。
該藥辛甘性涼, 輕揚升散, 通太陽經輸, 升陽明津液, 既達裡邪於外而清熱解表, 又鼓舞脾胃之氣而生津止瀉。 安效先教授認為:該藥為風藥, 中醫取類比象, 認為“風能勝濕”, 故其能祛濕而不傷正, 止利而不留寇。 故治療諸下利者, 皆可用之。


擇此方正如《醫宗金鑒·泄瀉》所雲:“脾土強者, 自能勝濕, 無濕則不泄。 ”
本方針對脾胃素弱、或久瀉傷中, 患兒表現為納食素差、食後即瀉、體瘦面白、神疲倦怠, 舌淡苔瘦薄, 便常規無異常者, 皆可放膽用之。
若濕重者, 輔以車前子、炒苡仁、桔梗;有熱者, 輔以銀花、連翹、車前草、青蒿, 荷葉;久瀉不止者, 輔以山藥、芡實、灶心土、蓮子肉, 訶子肉。
安效先教授亦喜用黃連, 其藥苦寒, 清腸胃之熱、燥中焦之濕乃為上品。 且和木香成“香連丸”,

對腹瀉伴疼痛, 表現為泄時哭鬧的患兒必用之。 然安效先教授取之多不過錢。 師言:苦寒之品, 皆可敗胃, 而小兒脾胃尤弱, 不耐克伐, 宜中病即止。 針對食積不化, 礙胃助邪, 患兒表現為矢氣穢臭、腹脹厭食、口氣酸腐、糞中有奶瓣或夾雜不消化食物, 舌苔白膩垢濁, 便常規可見脂肪顆粒者, 擇焦三仙、雞內金、炒穀麥芽以磨穀消滯;砂仁、豆蔻、炒萊菔子以除滿消脹;延胡、白芷、陳皮以理氣止痛。
泄瀉變證, 以傷陰傷陽為多見。 小兒時期, 稚陽未充, 稚陰未長, 加之該病瀉下如水的病理特點, 往往耗陰傷陽, 甚則陰陽兩傷。 因此, 安效先教授在處方用藥上, 亦重視顧護陰陽。 如患兒表現為精神萎頓, 手足不溫時, 擇太子參、黨參、炮薑、龍骨、牡蠣以回陽救逆;表現為皮膚乾燥,
尿少囟凹時, 擇烏梅、五味子、石斛、麥冬、白芍、甘草以酸甘化陰。
安效先教授亦重視中西醫結合治療, 如配合液體療法, 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配合抗生素控制感染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