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哥快3歲了, 最近, 媽媽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兒子看書的時候, 會把書倒過來, 而且看得津津有味。 媽媽教他正過來看, 他不但嚷嚷著不答應, 而且還要倒過來看!媽媽納悶, 這樣看能看懂什麼啊?不是白看了嗎?
“倒視”不可怕
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機, 外界物體的光線, 經聚焦後, 在視網膜(相當於照相底片)上形成一個倒像。 這種倒像傳導到大腦, 經綜合分析, 倒像就被糾正成正立像了。 因此, 我們平時所觀察和感覺到的各種外界景象都是正立的倒像, 這就是正常的視覺成像效果。
美國心理學家曾經戴了一副類似照相機作用的特製眼鏡,
所以說, 寶寶倒視時間久了依然能看到他想看到的東西, 所以, 媽媽不要覺得寶寶倒視就沒有收穫。
在幼兒眼裡, 沒有方位, 沒有看著舒服不舒服的問題, 不管看什麼書, 文字也好、圖形也罷, 寶寶都是把上面的形象當做一個整的圖譜來看的。 比如, 寶寶看到一隻小鴨子, 不管是倒著還是斜著, 寶寶都能辨認出是一隻小鴨子, 對他們來講, 這就足夠了, 不存在對不對勁, 看著方便不方便的問題。
很小的寶寶, 他們一般都不容易分清“9”、“6”、“b”、“d”, 這與他們辨識方位的能力差有關, 雖然他們心裡清楚哪一個是什麼, 但是寫出來就不對了, 這與他們沒有這個辨別意識有關。 所以, 從一定程度上來講, 出現“倒視”是寶寶一定年齡階段一種特定的認知形式、一種習慣性的行為, 因為沒有影響寶寶的認知, 寶寶覺得自己看到的也是“正立”的圖像, 無須糾正。
3歲以前的寶寶, 喜歡倒著拿書, 是受生理條件限制的。 兒童的腦部功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發育起來的。 幼兒大腦皮層的發育還未成熟, 當他拿起書本看時, 在視網膜上所成的印象反而是正立的, 不影響寶寶觀察世界, 難怪寶寶不覺得倒視有什麼不方便。
寶寶的這種表現在醫學上稱為“倒視”, 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既然寶寶倒著看書是受生理條件限制, 媽媽就沒有必要為了這個而著急。 隨著寶寶不斷長大, 寶寶懂得了一定的觀察技巧, 腦功能發育起來了, 就能正著看書了。
幫助寶寶樹立“直立”概念
有的媽媽發現同齡的寶寶已經能正常拿書了, 而自己的寶寶還倒著看書, 就著急, 要帶寶寶去醫院診斷治療。 這倒是不必。 每個寶寶的個體差異性比較大, 所以, 倒視持續的時間是不相同的。 一般來說, 幼兒倒視需要幾個月後才能逐漸消失, 有的持續時間還會長一些。
但是經過父母正確引導和糾正, 倒視持續的時間可以縮短一些。 媽媽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多和寶寶溝通、交流,
寶寶1歲以後, 視覺基本同成人相近, 這個時候如果媽媽教給寶寶一些視覺經驗和觀察技巧, 寶寶2歲以後基本就有“直立”概念了。
寶寶拿書的時候, 媽媽不要覺得反正寶寶也看不懂, 愛怎麼拿就怎麼拿吧!媽媽可以告訴寶寶這樣才是正著看呢:小豬的四條腿是沖著下面的, 身體在上面!小朋友的頭在上面, 腳在下面, 和我們一樣啊, 要不小朋友多難受啊!
當寶寶逐漸長大, 他們的方位意識不斷增強, 看到的現實世界中的事物在他們記憶裡留下的印象多了, 寶寶慢慢就懂得了方位。 如果媽媽多引導寶寶, 在現實世界中, 滲透一些方位的知識,
寶寶看動畫片的時候, 媽媽可以對著電視裡的圖像說:“看看, 那裡面的樹根都在下面, 樹葉在上面, 跟我們社區裡的樹木是一個樣子的!”媽媽帶寶寶去商場, 用購物車的時候, 對寶寶說:“購物車的車筐在上面, 軲轆在下面, 這樣才能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