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一種古老的醫術, 那麼今天給朋友們帶來中醫的辨證施治, 辨證施治是一種比較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 可以有效的瞭解病人的基本情況, 可以做到對症下藥。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中醫的辨證施治吧。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 又稱辨證施治。 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
基本定義
辨證即是認證識證的過程。 證是對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反映的概括, 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係, 反映這一階段病理變化的本質。
論治又稱施治, 是根據辨證的結果, 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不可分離的兩部分。 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 論治是治療的手段和方法。 通過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
辨證論治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 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 是理法方藥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 是指導中醫臨床工作的基本原則。 證, 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辨證”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征, 通過分析、綜合, 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 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 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論治, 又稱為“施治”, 即根據辨證的結果, 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 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通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 辨證論治的過程, 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 辨證和論治, 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中醫認為, 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 可以出現不同的證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可能出現同樣的證型。 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就可以分別採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原則。 “同病異治”即對同一疾病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同證型, 採用不同的治法。
例如, 麻疹初期, 疹未出透時, 應當用發表透疹的治療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熱明顯, 治療則須清解肺熱;而至麻疹後期, 多有餘熱未盡,
辨證方法
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 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
八綱辨證
中醫學在歷史上所形成的辨證分類方法有多種, 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綱辨證。 八綱是辨證的總綱, 包括陰、陽、表、裡、寒、熱、虛、實。
陰和陽是八綱的總綱
當見到屬於抑制、沉靜、衰退、晦暗等表現的裡證、寒證、虛證一般歸屬為陰證, 比如面色皓白或黯淡, 精神萎靡, 倦怠乏力, 畏寒肢冷, 氣短聲低, 口淡不渴, 小便清長, 大便稀溏, 舌淡胖嫩, 舌苔白, 脈象沉遲無力。 而當臨床上見到興奮、躁動、亢進明亮等表現時, 多為體內熱邪壅盛或臟腑陽氣偏亢, 諸如面紅目赤、煩躁不安、發熱、口渴喜冷飲、聲高氣粗、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洪數有力這一組症狀。
表和裡用以概括病證表現部位的深淺和病勢的輕重。表證病情較輕,多表現為皮膚等表淺的症狀,比如鼻塞流涕,咳嗽咽癢;裡證病情較重,多表現為臟腑等嚴重的症狀,腹脹疼痛,便秘或腹瀉。
寒和熱是指疾病的性質。寒證大多是人體的生理機能衰退或對有害因素的適應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現,比如畏寒喜暖,痰涎清稀;熱證大多是對有害動因反應能力旺盛的表現,諸如發熱、煩躁,痰涎黃稠。
虛和實是人體與致病因數相互鬥爭狀態的反映。虛證表現為正氣(指一般物理機能和防禦機能)不足,是全身機能或某種重要臟器功能衰弱表現;實證是邪氣有餘(病症多表現急劇,顯著,為機體與有害動因劇烈鬥爭的反應)。
八綱辨證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六綱可分屬於陰陽,八綱應以陰陽為總綱。第二,八綱病症可互相兼見,如表寒裡熱,表實裡虛,正虛邪實等。
第三,八綱病證可在一定條件下,向對立面轉化。一般有陰證轉陽(表示病情好轉),陽證轉陰(表示病情惡化),由裡出表(表示病勢向愈),由表入裡(表示病勢發展),由虛轉實(預後良好),由實轉虛(預後較差),熱證變寒(表示正虛),寒證變熱(多為邪實)。
氣血津液辨證
氣血津液是臟腑正常生理活動的產物,受臟腑支配,同時它們又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一旦氣血津液發生病變,它不僅會影響臟腑的功能,亦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反之,臟腑發生病變,必然也會影響氣血津液的變化。氣血津液辨證可分為氣病辨證、血病辨證和津液辨證。
氣病辨證一般概括為氣虛、氣陷、氣滯、氣逆四種。氣虛證,是指體內營養物質受損或臟腑功能活動衰退所出現的證候。
夏天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自汗、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這些症狀在活動後加重,這是典型的氣虛證,這是因為暑濕耗氣,可以適當採取防暑降溫的措施。當然空調並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可以用一些中藥代茶飲,如荷葉(鮮品最佳),香薷等清暑、益氣的藥品。
血病的常見證候,可概括為血虛證、血瘀證和血熱證。以血瘀證為例,凡體內血行受阻,血液瘀滯,或血離於經而瘀阻於體內所引起的病變證候,均屬血瘀證。
局部痛如針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腫塊,或見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塊,而色晦暗,口唇及皮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等。這組症狀的出現多見於疾病的後期。
結語:中醫是一種非常古老而又嚴謹的一種醫術,中醫的辨證施治是一種比較科學的治療方法,它是一種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對人體的疾病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是一種實事求是的醫術。
諸如面紅目赤、煩躁不安、發熱、口渴喜冷飲、聲高氣粗、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洪數有力這一組症狀。表和裡用以概括病證表現部位的深淺和病勢的輕重。表證病情較輕,多表現為皮膚等表淺的症狀,比如鼻塞流涕,咳嗽咽癢;裡證病情較重,多表現為臟腑等嚴重的症狀,腹脹疼痛,便秘或腹瀉。
寒和熱是指疾病的性質。寒證大多是人體的生理機能衰退或對有害因素的適應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現,比如畏寒喜暖,痰涎清稀;熱證大多是對有害動因反應能力旺盛的表現,諸如發熱、煩躁,痰涎黃稠。
虛和實是人體與致病因數相互鬥爭狀態的反映。虛證表現為正氣(指一般物理機能和防禦機能)不足,是全身機能或某種重要臟器功能衰弱表現;實證是邪氣有餘(病症多表現急劇,顯著,為機體與有害動因劇烈鬥爭的反應)。
八綱辨證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六綱可分屬於陰陽,八綱應以陰陽為總綱。第二,八綱病症可互相兼見,如表寒裡熱,表實裡虛,正虛邪實等。
第三,八綱病證可在一定條件下,向對立面轉化。一般有陰證轉陽(表示病情好轉),陽證轉陰(表示病情惡化),由裡出表(表示病勢向愈),由表入裡(表示病勢發展),由虛轉實(預後良好),由實轉虛(預後較差),熱證變寒(表示正虛),寒證變熱(多為邪實)。
氣血津液辨證
氣血津液是臟腑正常生理活動的產物,受臟腑支配,同時它們又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一旦氣血津液發生病變,它不僅會影響臟腑的功能,亦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反之,臟腑發生病變,必然也會影響氣血津液的變化。氣血津液辨證可分為氣病辨證、血病辨證和津液辨證。
氣病辨證一般概括為氣虛、氣陷、氣滯、氣逆四種。氣虛證,是指體內營養物質受損或臟腑功能活動衰退所出現的證候。
夏天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自汗、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這些症狀在活動後加重,這是典型的氣虛證,這是因為暑濕耗氣,可以適當採取防暑降溫的措施。當然空調並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可以用一些中藥代茶飲,如荷葉(鮮品最佳),香薷等清暑、益氣的藥品。
血病的常見證候,可概括為血虛證、血瘀證和血熱證。以血瘀證為例,凡體內血行受阻,血液瘀滯,或血離於經而瘀阻於體內所引起的病變證候,均屬血瘀證。
局部痛如針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腫塊,或見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塊,而色晦暗,口唇及皮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等。這組症狀的出現多見於疾病的後期。
結語:中醫是一種非常古老而又嚴謹的一種醫術,中醫的辨證施治是一種比較科學的治療方法,它是一種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對人體的疾病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是一種實事求是的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