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角膜炎可由多種病毒引起, 其臨床表現輕重不等, 對視力的損害程度視病變位置、炎症輕重、病程長短、復發次數和有無混合感染而不同。 臨床上常見的病毒性角膜炎有單純皰疹性角膜炎、牛痘性角膜炎、帶狀皰疹性角膜炎等。
單純皰疹角膜炎:為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角膜炎, 按抗原性及生物學特性將病毒區分為Ⅰ型和Ⅱ型。 單皰病毒引起的角膜病變可侵及角膜各層, 且相互轉化, 多見的典型形態為樹枝狀、地圖狀、盤狀、角膜色素膜炎等。
牛痘性角膜炎:由牛痘苗感染引起的角膜炎, 多見牛痘苗濺入眼內,
帶狀皰疹性角膜炎: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侵犯三叉神經眼支所致淺層樹枝狀或基質性角膜炎, 伴有劇烈神經痛, 分佈區域皮膚上有串珠狀皰疹。 帶狀皰疹病毒與水痘病毒屬同一種病毒, 所以又稱V-2病毒。 帶狀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為潛伏性病毒感染疾病, 靜止期帶狀皰疹病毒潛伏於三叉神經節中, 在機體細胞免疫力下降及外界刺激誘發下而復發。
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病因是什麼?
單純皰疹病毒, 英文縮寫為HSV, 引起的角膜感染稱為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簡稱單皰性角膜炎(HSK)。 它是當今世界上危害最嚴重的感染性眼病之一, 發病率占角膜病的首位。 其特點是多類型、易復發, 發病機制與免疫狀態有關。 由於抗生素和皮質類固醇的廣泛應用, 其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 往往因反復發作而嚴重危害視功能, 臨床尚無有效控制復發的藥物, 因而仍為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
臨床表現
起病前常有感冒或發燒病史, 或角膜擦傷, 或局部及全身使用激素, 或勞累等。 初起角膜上皮呈小點狀混濁, 輕度睫狀充血, 有畏光、異物感。 繼而形成小水泡, 小水泡很快破裂, 並相互連接, 形成樹枝狀淺潰瘍(臨床診斷為樹枝狀角膜炎)。 疼痛、畏光、流淚、瞼痙攣症狀加劇。 角膜知覺減退。 這種潰瘍如不向周圍及深層發展, 歷時數天至數周可癒合, 留下少許瘢痕混濁, 對視力影響不大。 樹枝狀者久治不愈或使用了激素, 則病變向深廣發展成地圖狀(地圖狀角膜炎), 症狀又複加重, 並常繼發虹膜睫狀體炎, 但通常無前房積膿, 提示有細菌混合感染的可能。 炎症消退, 潰瘍癒合, 多留下一定程度的瘢痕和新生血管,
單皰角膜炎的另一種臨床表現是盤狀角膜基質炎, 是角膜組織對抗原物質的一種免疫反應。 症狀較緩和, 病程長, 表現為角膜水腫、增厚、後彈力層皺褶, 但上皮完整, 不染色。
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如何治療?
一旦得了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 就應該及時治療。 治療可採用藥物、手術等方法。
藥物治療中主要選用抗病毒藥物, 如碘苷, 又名皰疹淨, 主要適用於初次發作的病例, 對多次復發的病例, 改用其他藥物為宜;阿糖胞苷, 有一定效果, 但對正常細胞毒性大, 故常用它的衍生物環胞苷;三氮唑核苷, 又名病毒唑,為廣譜抗病毒藥, 療效較好, 且對正常細胞毒性頗低;無環鳥苷, 又名阿昔洛韋,為較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手術治療, 根據病情來選擇手術方式。 常用的方法有:機械清創、前房穿刺、結膜瓣遮蓋、角膜移植等。
中醫治療則根據發病原因進行辨證治療。若風熱上犯,選銀翹散類的疏風清熱劑;若肝膽火熾,選龍膽瀉肝湯類的清肝瀉火劑;因濕熱薰蒸所致,選三仁湯類的清熱祛濕劑;正虛邪留者,需扶正祛邪,選加減地黃丸類的方藥進行治療。中醫除了內服中藥,還配合局部治療,常選用清熱解毒中藥製劑滴眼,如黃芩眼藥水等;病情嚴重,可用銀黃注射液作球結膜下注射。此外,還可用中藥煎水先熏後服,或中藥煎劑霧化。
常用的方法有:機械清創、前房穿刺、結膜瓣遮蓋、角膜移植等。中醫治療則根據發病原因進行辨證治療。若風熱上犯,選銀翹散類的疏風清熱劑;若肝膽火熾,選龍膽瀉肝湯類的清肝瀉火劑;因濕熱薰蒸所致,選三仁湯類的清熱祛濕劑;正虛邪留者,需扶正祛邪,選加減地黃丸類的方藥進行治療。中醫除了內服中藥,還配合局部治療,常選用清熱解毒中藥製劑滴眼,如黃芩眼藥水等;病情嚴重,可用銀黃注射液作球結膜下注射。此外,還可用中藥煎水先熏後服,或中藥煎劑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