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手術方式可分為前路手術、前外側手術和後路手術三種。
前路手術:
具有減壓和固定兩種作用。 所謂減壓, 是指摘除突向椎管或根管壓迫脊髓或神經根的軟性或硬性突出物, 以及增厚或骨化的後縱韌帶等來自脊髓前方的壓迫物。
減壓後在椎體間植骨, 待植骨融合後可以起到穩定頸椎的作用, 並保持原有的椎管矢狀徑, 使病根節段的異常活動消除。
前路手術的缺點:
是不能在直視下看到病變的真實現象。 前外側手術途徑同前路手術, 但其顯露範圍應包括椎體前方、前外側方的推體橫突。
後路手術:
適用于頸椎椎管有先天性或後天性狹窄, 以及頸椎外傷後或後縱韌帶骨化等引起脊髓病者。
後路手術據Nurick報導474例, 其症狀改善率僅為56%, 療效欠佳的原因可能有下列因素:
①手術途徑解剖結構複雜, 操作困難;②手術的破壞性較大, 術中咬除小關節較多, 術後容易發達頸推不穩;③手術器械對脊髓的牽拉、擠壓性損害;④破壞脊髓血運;⑤術後形成瘢痕壓迫脊髓。 但後路手術具有減壓充分及直視下明確病變部位及性質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