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感冒別盲目輸液

感冒發熱, 輸液輸出“輸液反應”

4月的一天, 張科長的兩歲兒子鵬鵬感冒了, 晚上發起了高燒。 由於他家離醫院較遠, 而且上次鵬鵬感冒發燒時打了點滴後很快就好轉了, 加之張夫人學過急救, 夫婦倆覺得這次依樣畫葫蘆就行了, 於是決定給鵬鵬在家裡打點滴。 他們翻出上次到兒童醫院看病的病歷, 到附近小診所買了輸液的藥品, 給鵬鵬掛上了點滴。 但就在快滴完時, 鵬鵬突然出現畏寒, 繼而熱度更高, 講胡話, 夫婦倆嚇呆了, 趕緊打車送到醫院。 醫生診斷為輸液反應, 經緊急搶救後才得以脫險。

醫生點評:輸液如同用藥,

人體有時也會發生不良反應, 即輸液反應。 據統計, 最常見的輸液反應為發熱, 占80%以上。

小兒患普通感冒發熱, 不宜動輒打點滴, 因為:

①在氣溫較高時, 發熱病兒易出現輸液反應, 重者可引起高熱驚厥, 進而危及生命。

②這類病兒用些對症(如打噴嚏、流涕、鼻塞、發熱)藥物治療2~3天后, 多能逐漸痊癒;

一般認為, 輸液反應的基本特徵如下:

1.一般多發生在輸液後30~60分鐘內, 滴入液體100毫升~250毫升時;

2.通常在停止輸液後數小時, 或使用鎮靜、脫敏藥後, 畏寒或寒戰現象消失, 體溫能較快恢復正常。

3.在輸液過程中, 病兒突然出現畏寒或寒戰, 數分鐘後開始發熱, 體溫迅速上升至39~41℃或更高;

一旦出現輸液反應, 應立即減慢輸液速度或停止輸液;注射非那根,

嚴重者(發生休克)須靜脈注射地塞米松, 並予以吸氧及抗休克治療;若病情嚴重仍須輸液, 應及時更換輸液管、藥物及液體。

輸液治病觀念亟待“刷新”

縱觀全球, 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對輸液都有嚴格的規定, 不會隨便給病人輸液。 事實上, 多數疾病都可通過吃藥治癒, 不需要輸液。

醫學界公認, 用藥時能口服的不選擇肌肉注射, 能肌肉注射的不選擇靜脈輸液。 這一用藥原則是在大量循證醫學證據的支持下形成的, 但公眾未必都清楚。

為什麼要強調這樣的原則, 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在這三種用藥方式中, 口服用藥不良反應最輕、最慢, 因此也最安全, 還可防止交叉感染, 減少病人輸液時的疼痛, 減少抗藥性。

靜脈輸液是把藥物直接輸入血液, 不良反應最猛也最快, 有的幾分鐘內就可置人於死地。 特別是一些基層醫院、個體診所, 由於缺乏搶救設施, 醫務人員的搶救知識也不足, 一旦出事很難逆轉。

二是這三種用藥方式的成本差別較大, 輸液成本最高, 特別是抗生素輸液費用, 往往比口服藥高出很多。

嘔吐腹瀉, 補液補出“水中毒”

週末, 兒科急救室收治了一名病兒, 病兒約三歲, 已處於昏迷狀態, 煩躁不安, 呼之不應, 四肢間斷性抽搐。

醫生給孩子作了全面體檢後, 考慮為輸液不當所致水中毒(稀釋性低鈉血症)合併腦水腫, 化驗血鈉值為118mmol/L(正常值為135~150mmol/L)。 診斷明確後, 立即給予供氧、補堿、靜滴高滲氯化鈉溶液等治療。 通過10多個小時的緊張搶救,

病兒終於轉危為安。 事後追問病史, 尋找原處方, 得知病兒以往身體健康, 這次發病始於前天的腹瀉。 病兒每天拉稀水便10多次, 嘔吐數次, 並伴發熱, 媽媽帶他到個體診所輸液, 輸液量達1250毫升, 其中糖水約1000毫升, 鹽水只有250毫升, 且輸液速度偏快。

醫生點評:水中毒亦稱稀釋性低鈉血症, 是指體內水分過多, 導致血液稀釋、血鈉濃度降低的情況。 臨床上, 輸液導致水中毒並非少見, 幸好大多數為輕度水中毒。 該病兒由於短時間內水分進入體內過多, 超過了腎臟的排出速度, 過多的水使細胞外液稀釋為低滲液, 細胞因水進入而發生水腫, 造成水中毒。 病兒表現為精神委靡, 全身無力, 肌張力降低, 體重增加, 渾身浮腫, 尿量先增後減,

嘔吐、腹脹。 腦水腫明顯時, 如不及時搶救, 可危及病兒生命。

輕度水中毒只需嚴格限制入水量便可。 重度水中毒的處理, 主要是用高滲含鈉液提高血鈉濃度, 恢復滲透壓和細胞功能, 促使多餘的水從腎臟排出。

其實, 對於急性腹瀉並輕度脫水的病兒, 治療首選口服補液鹽, 並不需要靜脈輸液。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