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 針灸由“針”和“灸”構成, 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 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 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 是基於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然而, 現在很多人學習針灸, 可是很難深入, 其原因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剛開始接觸針灸時, 便被課本或者老師灌輸了一些常識性的知識, 而這些知識是構成很多人理論體系的基礎, 但是如果基本的概念都是錯的, 就如同蓋樓地基打歪了,
一、關於得氣的認識誤區
現在將酸麻脹視為得氣已經成為很多針灸師揮之不去的基本概念, 而實際上將酸麻脹視為得氣最早始於清代的一本不出名的針灸著作, 具體書名記不清了。 在宋代與明代的針灸書中一直以針下如魚吞勾為得氣。 在《內經》裡將氣至定義為患者脈象的改變。 因此我個人觀點針灸不必在乎患者的感覺, 只要專注於自己針下的變化和患者脈象的變化便可。 我在臨床中亦反復驗證, 得出的結論是無論患者是否出現酸麻脹的感覺,
二、關於留針時間的認識誤區
現在針灸都需要留針半小時, 甚至有留針時間更長的, 不防看看古代的針灸著作, 《針灸甲乙經》對每個穴位留針時間的記載均是留幾呼(一般為 1--10個呼吸不等), 再看後世的針灸書, 對穴位留針均記載為留幾呼, 幾呼便是幾個呼吸, 十個呼吸最多也就大半分鐘, 因此針灸在古代是不留針。 雖然在《靈樞。 九針十二原》補瀉手法中對補法雖要求“靜以久留”但同時也要求“持針勿置”(置即放置), 即要求醫者在針灸過程中要求手不能放下針,
三、關於針刺深度的認識誤區
現在針灸穴位普遍偏深, 一般穴位針灸大夫都針一寸深以上, 放下成見看古代針灸著作, 《針灸甲乙經》對穴位深度要求都是針幾分, 沒有針很深的, 再看後世的針灸書, 對穴位的要求也是針幾分, 很少有用寸來記載的。 而且在《內經》中反復強調針太深則邪氣反入, 如果仔細注意醫者在施術過程中針下的的感覺, 很容易在針入幾分深的地方感覺到如魚吞勾的得氣感覺, 這個得氣的感覺便是“機”之所在, 在《靈樞。 九針十二原》裡要求“知機之道, 不可掛以發”(最後一字 “發”在古字中為“頭髮”的“發”, 不是“發財”的“發”, 兩字在古字中寫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