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調肝理肺治療哮喘發作

冬春交替是哮喘的高發季節, 與接觸花粉、黴菌、動物的皮毛, 吸入一些異味氣體, 劇烈運動、緊張、興奮情緒, 藥物以及受涼感冒有密切關係。 哮喘是一種氣道慢性炎症性疾患。 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性的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等症狀, 常在夜間和清晨發作、加劇, 多數患者可自行緩解或經治療緩解。 隨著對疾病本質的深入認識, 控制藥物和緩解藥物不斷完善, 哮喘的療效日益提高。 但仍然有部分患者病情控制不佳, 一方面是依從性不夠好, 另一方面是對現有西藥不敏感。 祖國醫學在哮喘治療方面具有極其豐富的經驗。

有學者提出風、痰、氣、瘀、虛為哮喘病機之要, 發作時風盛、氣逆、痰阻、血瘀, 正氣虧虛, 標本相合為病, 但有主次, 而與肝關係密切。 因內風始生於肝, 外風始受於肺, 肺主氣, 肝調氣, 肝肺共主氣機升降, 共司氣血調暢。 脾胃雖為生痰之源, 心腎為火水之髒, 但均與肝肺氣機有關。 風盛氣逆, 肺失宣降, 痰隨氣升, 氣因痰阻, 痰氣壅滯, 氣血失和, 氣道鬱閉, 哮喘發矣。

風邪引動伏痰是哮喘發作的始動環節, 痰瘀內伏為哮喘發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氣鬱氣逆是哮喘發作的病機關鍵, 虛是哮喘發病的內在條件。 故在朱丹溪所提出的“未發以扶正氣為主, 既發以攻邪氣為急”的基礎上, 提出了“未發扶正益脾腎, 既發祛邪理肺肝”的觀點,

哮喘緩解期在調和五臟的基礎上, 重視健脾益腎。

調肝理肺法, 從肝肺同治立法, 旨在調氣機, 和氣血, 化痰瘀, 理虛損, 適寒熱, 助肺宣降, 以平定哮喘。 調肝即疏肝氣, 解肝郁, 平肝陽, 清肝火, 熄肝風, 滋肝陰, 養肝血等, 使肝體得養, 肝氣得舒、肝用得暢而風、火、痰、氣、瘀不生, 無犯肺致哮之虞。

理肺即宣肺、肅肺、清肺、瀉肺、斂肺、潤肺、補肺等, 使氣得宣降, 外邪得解, 痰濁得化, 肺絡得通, 氣道得暢, 衛表得固, 肺複清虛, 呼吸自如, 而無哮喘之患。 調肝理肺二者相合, 升清降濁, 通達表裡, 使氣機升降自如, 開闔有序, 氣血調暢而哮喘自平。 合為一法, 分則數法, 凡疏肝肅肺、清肝瀉肺、解鬱化痰、柔肝祛風等皆屬調肝理肺法之範疇。

哮喘治法雖有調肝、理肺、化痰、和血之分,

但臨證之時往往相合而用。 法隨證出, 若臨床見虛實夾雜、寒熱並見之證, 也常以烏梅丸寒溫並用、虛實兼顧。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