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關於帕金森的用藥存在著很大的誤區, 很多患者及其家屬對這方面認識也不夠全面, 總是覺得能控制病情就好。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常見的帕金森的用藥誤區。
一、害怕用藥後症狀出現波動, 疾病早期拒絕服藥治療
有些帕金森病患者認為, “是藥三分毒”, 遲遲不願服藥治療, 尤其是當他們看到一些患者在長期服用抗帕金森病藥物左旋多巴後, 出現了症狀波動, 如開關現象(藥物發生作用時運動功能改善, 或恢復到正常人的功能狀態, 為“開期”, 藥效過後, 又出現帕金森病症狀, 如患者不能行走,
其實, 一旦被診斷患有帕金森病後, 患者就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為自己的健康打一場持久的保衛戰。 因為發現症狀越早, 治療越早, 效果越好。 臨床證實, 發病後1~3年內開始用藥的患者, 在自理能力、活動能力和生活品質等方面明顯優於發病後4~6年才開始用藥的患者。 另外, 早治療還可通過延緩疾病的進展而降低治療費用, 因為帕金森病晚期治療費用遠大於早中期費用。
值得欣喜的是, 隨著多種治療帕金森病藥物的出現, 聯合用藥延緩了左旋多巴副作用的出現,
二、服用抗帕金森病藥, 但從不調整用藥量和品種
有一些患者是在服用醫生開的抗帕金森病藥物, 但很少去醫院複診, 多年服用同種、同劑量的藥物。 實際上, 帕金森病是慢性進展性疾病, 隨著疾病的進展, 症狀會逐漸加重, 還可能伴發其他疾病。 因此, 醫生在制定藥物治療方案時, 一方面會依據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 另一方面會衡量治療對伴發疾病的影響, 避免治療方案對伴發病症有不良影響。 如對於伴有智慧減退的患者, 醫生會避免給患者應用抗膽鹼能藥物;對於伴有高血壓、心動過速與心絞痛的患者, 醫生會避免給患者應用司來吉蘭;對於伴有肌無力的患者,
三、安裝腦起搏器, 可一勞永逸, 從此不需再服藥
腦起搏器治療是通過手術將電極植入腦內神經核團, 抑制不正常的腦神經元放電來消除帕金森病症狀。 該療法併發症少, 是繼多巴胺藥物治療後的最大進展, 特別適合藥物控制不理想的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 臨床證實, 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僅通過服藥治療是無法克服長期的“關期”, 但通過定時服藥, 同時進行腦起搏24小時刺激,
需要說明的是, 雖然腦起搏器治療手段療效穩定、安全, 但腦起搏器並不能完全替代藥物。 也就是說, 安裝腦起搏器後, 大部分患者仍需服用抗帕金森病藥物, 只是腦起搏器治療術後, 大部分病人的服藥劑量可降低1/3~2/3, 個別病人甚至可停用藥物。 但對術前服藥劑量偏大、有明顯副作用的患者, 醫生會酌情為患者減量。 注意, 疾病晚期安裝腦起搏器的患者, 減藥速度應該緩慢。
四、抗帕金森病藥物使用注意事項:
1.抗帕金森病藥物需用到足夠療程(往往需要經過數月), 足夠劑量, 方能判斷是否有效。 因此, 患者不要用藥數天, 便急於要求醫生換藥。
2.抗帕金森病藥物宜在飯前一小時、飯後兩小時規律性服藥。
3.平時, 患者可多食瓜子、杏仁、芝麻和牛奶等食物, 以促進多巴胺合成, 改善病症。
4.抗帕金森病藥物有噁心的副作用,
服藥時,
患者可攝入少量碳水化合物,
以減輕噁心症狀。
以上關於常見的帕金森的用藥誤區,
希望對引起患者及期家屬的重視。
相關帕金森病的其它內容,
可參閱大眾養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