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 顧名思義, 就是粘稠之物。 膏劑是常溫下為固體、半固體、半流體的一類劑型。 由藥物和基質兩個部分組成(也有不用基質的)。 繆希雍《炮炙大法》說:“膏者, 熬成稠膏也”;龔雲林《壽世保元》:“膏者膠也”;都反映了膏劑的形態。
膏劑是祖國醫學的一類古老劑型, 其淵源久遠。 早在《山海經》中就記載了羯羊脂, 用於塗搽皮膚以防皸裂, 可以說是最原始的膏藥;《黃帝內經》中記述了“豕膏”, “癰發於嗌中……合豕膏, 冷食, 三日而已。 ……塗以豕膏, 六日已。 ”《內經?至真要大論》:“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 適事為度。 ”其中所指的“摩之、薄之都是後代膏藥的濫觴”。
膏劑作用比較廣泛, 無論是內服還是外用, 由於其具有一定的稠度, 故而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緩慢、作用長期持久、局部療效切實等優點。 徐靈胎說:“今所用之膏藥, 古人謂之薄貼,
外用膏藥古稱薄貼。 唐·李綽《尚書故實》載述:“虞元公鎮南海, 疽發於鬢, 相國姬遂取膏藥貼於瘡上, 數日平復。 ”具體制法:根據不同病情, 選用相應藥物, 浸於植物油內, 浸泡一定時間, 入鍋煎熬, 等藥物枯黑後去渣, 再熬, 至滴水成珠時再按油之比例(視當時不同季節)加入適量的鉛丹, 拌勻, 將鍋離火(或先離火後放丹)。 候藥凝厚如膏, 切成大塊, 投放於冷水中去火毒。 待用時加熱熔化, 攤於布片或厚紙或薄油紙片上, 貼於患處體表皮膚即可。 臨證有用以治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