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涼, 類風濕性關節炎也變成了高發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帶來關節的疼痛、腫脹, 引起活動受限、畸形、致殘, 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 因而提早做好預防, 避免疾病侵害, 或病情反復發作是很有幫助的。 那類風濕性關節炎日常保健怎樣進行呢?
1、保護受損的關節
目的是避免關節出現永久性的變形:減輕日常活動時的關節疼痛;提供另一種方法以解決某些日常生活活動的困難;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
保護關節的原則:
使用較大和有力的關節:關節發炎時, 會變得不穩定, 更容易受損傷。 用力的時候,
避免關節長時間保持一個動作:如不要長時間站立, 在適當時候坐下來休息。 坐下時, 應經常變換坐姿、轉換雙腳位置, 舒展下肢的筋骨, 或起來走動一下。 應避免手指長時間屈曲, 如寫字、編織、打字、修理, 應不時停下來休息, 舒展一下手指。
避免關節處於文治武功位置, 保持正確姿勢:無論在睡眠、走路或坐下, 都要保持良好姿勢。 擰瓶蓋時, 不要只用手指擰, 應以掌心加壓力來擰。 坐下時, 膝關節不要過分屈曲, 雙足應平放在地上。
留意關節的疼痛。
減少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體力消耗:如家裡物品的放置應科學合理, 輕便和不常用的物品放在高處, 常用物品放在伸手可用的地方, 笨重和不常用的物品放在櫃子的下面。 安排好工作的程式。 儘量使用工具, 以減少彎腰、爬高、蹲低, 使用手推車, 以節省能量。
注意工作與休息的平衡, 並根據病情調整, 如關節炎加劇時, 應增加休息時間。
2、日常生活中保護關節的方法
起床有困難時, 可用繩梯幫助;洗澡洗不到背部時, 可用長柄刷;手拿不穩肥皂時, 可改用沐浴液;如拿浴巾有困難時, 可在浴巾兩端縫上提手, 套在手上。 坐廁兩旁牆壁上可安裝扶手以幫助起身;可用輔助器具幫助穿衣、穿襪、穿鞋;勺匙柄可加粗,
3、預防關節變形, 增強肌肉力量
一些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為防止關節畸形盲目增加關節運動量, 忍痛強迫關節進行過度的活動, 而有些人卻絕對地臥床休息, 這兩種方法或加重了病情或導致關節肌肉萎縮, 因而都是不足取的。 正確處理方法是急性發作期以休息為主, 加強營養, 使腫脹關節處於功能位制動。 炎症靜止期則應該進行功能鍛煉。 可作一些關節負重小或不負重的活動和理療。
下面介紹的關節活動操, 簡單易行, 應於起床後和睡前進行, 每個動作最少做十次。
頸部運動:放鬆頸部, 頭各上下運動;慢慢向左右轉動;頭向兩側屈, 耳朵儘量貼向肩部。
肩部運動:向前後、左右、上下各方向活動肩關節, 做圓形運動;雙手握在一起放在頭後, 雙肘儘量向後拉。
手腕運動;手腕上下、左右活動。
手指運動:手指分開、併攏、手指屈曲、伸直;拇指與其他手指一個一個地對指。
下肢運動:分別活動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腳趾關節,
4、日常生活活動訓練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 尤其是晚期患者出現某種殘廢時, 其日常生活活動, 包括衣、食、住、行、個人衛生所必須的基本動作和技巧, 是康復治療的重點內容。
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動訓練的目的, 是為了使病殘者無論在家庭或社會都不用依賴他人而能夠獨立生活。 日常生活活動包括起床、穿脫衣服、清潔衛生、飲食、上廁所、上下樓梯或乘坐輪椅、收拾床鋪、開關電燈、平地步行等等, 這些動作的完成是維持獨立生活不可缺少的。 當病人經過努力能完成這些動作時, 在心理上就可以建立起獨立生活的信念, 從而對康復治療充滿信心, 最後取得治療的成功。
日常生活活動,應根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不同的情況進行訓練,如尚無明顯關節活動功能障礙時,應做活動幅度較大的生活上的自我服務動作;如已有明顯的功能障礙時,要重點保持洗漱、吃飯、步行、上廁所等功能;已有支撐或行走困難時,應首先教病人學會正確地使用拐杖、輪椅和其他工具;在日常生活活動訓練有困難時,還可配合使用自助裝置。
5、晨練及散步方法
晨練和散步不僅可增強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體質,促進其康復,而且可以增加關節的適當活動,從而減少關節強直與畸形,減少殘疾的形成。其主要方法有:
快速走路和倒走。這是一般人容易掌握而且能堅持的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所謂快速走路,即每分鐘120步,時間由短到長。所謂倒走,即退著走,在平道上或廣場上進行,每次100-200步,可與快速走路交替進行。體質較好的病人,還可進行快跑、長跑和變速跑。
太極拳、太極劍、五禽戲等中華傳統武術。
騎自行車,跳老年迪斯可、傳統舞蹈、健美操等。也可進行關節體操街道簡單的關節功能鍛煉。患者可根據自己的病情、身體情況及自己的愛好等選擇1-2種。病情較輕的可選擇動作複雜、活動量大的活動如太極拳、太極劍、老年迪斯可等;病情較重,行動不太方便的可選擇動作簡單、活動量少的活動如散步、慢跑、氣功等。病人也可針對自己的病變關節來選擇不同部位的關節體操。
溫馨提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要堅持適當的關節鍛煉。關節鍛煉的目的在於維持關節的功能,有益的鍛煉不僅可以使關節周圍的肌肉更加有力,使關節得到更強的支持,而且可以使緊張的肌肉得到放鬆,緩解肌肉緊張造成的疼痛。急性期臥床休息可減輕症狀,緩解期可適當進行關節鍛煉。關節鍛煉以患者能夠耐受為限度,如活動後出現疼痛或不適超過兩小時,說明鍛煉過量,應減少活動。對於臥床不起者,則需注意休息時的姿勢,並盡力在床上進行各種運動,防止關節畸形。
日常生活活動,應根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不同的情況進行訓練,如尚無明顯關節活動功能障礙時,應做活動幅度較大的生活上的自我服務動作;如已有明顯的功能障礙時,要重點保持洗漱、吃飯、步行、上廁所等功能;已有支撐或行走困難時,應首先教病人學會正確地使用拐杖、輪椅和其他工具;在日常生活活動訓練有困難時,還可配合使用自助裝置。
5、晨練及散步方法
晨練和散步不僅可增強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體質,促進其康復,而且可以增加關節的適當活動,從而減少關節強直與畸形,減少殘疾的形成。其主要方法有:
快速走路和倒走。這是一般人容易掌握而且能堅持的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所謂快速走路,即每分鐘120步,時間由短到長。所謂倒走,即退著走,在平道上或廣場上進行,每次100-200步,可與快速走路交替進行。體質較好的病人,還可進行快跑、長跑和變速跑。
太極拳、太極劍、五禽戲等中華傳統武術。
騎自行車,跳老年迪斯可、傳統舞蹈、健美操等。也可進行關節體操街道簡單的關節功能鍛煉。患者可根據自己的病情、身體情況及自己的愛好等選擇1-2種。病情較輕的可選擇動作複雜、活動量大的活動如太極拳、太極劍、老年迪斯可等;病情較重,行動不太方便的可選擇動作簡單、活動量少的活動如散步、慢跑、氣功等。病人也可針對自己的病變關節來選擇不同部位的關節體操。
溫馨提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要堅持適當的關節鍛煉。關節鍛煉的目的在於維持關節的功能,有益的鍛煉不僅可以使關節周圍的肌肉更加有力,使關節得到更強的支持,而且可以使緊張的肌肉得到放鬆,緩解肌肉緊張造成的疼痛。急性期臥床休息可減輕症狀,緩解期可適當進行關節鍛煉。關節鍛煉以患者能夠耐受為限度,如活動後出現疼痛或不適超過兩小時,說明鍛煉過量,應減少活動。對於臥床不起者,則需注意休息時的姿勢,並盡力在床上進行各種運動,防止關節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