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發育不良合併缺血性股骨頭壞死, 是在骨關節炎基礎上再繼發為骨壞死, 其發病機制主要有以下幾種。 髖臼不能完全覆蓋股骨頭, 股骨頭不能與髖臼形成同心圓, 出現受力不均, 局部受力過大;長期負重摩擦而導致股骨頭著力點下方的骨小梁反復骨折塌陷, 軟骨下骨密度增加, 變硬, 骨小梁象牙質改變, 股骨頭局部血液迴圈障礙。 髖臼與股骨頭包容不佳, 部分股骨頭與關節囊摩擦, 導致滑膜增厚關節囊損傷, 滑膜分泌滑液減少, 關節軟骨營養障礙;同時引起支持帶有效的血供減少, 從而加重了股骨頭軟骨下骨缺血程度。
先天性髖脫位併發缺血性股骨頭壞死, 無論非手術療法還是手術治療都可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主要原因是機械性壓迫和血供障礙。 當先天性髖脫位時, 髖周軟組織和臀中肌、臀小肌、髂腰肌等肌肉發生攣縮甚至纖維化。 復位或手術後, 這些攣縮的肌肉被動牽拉, 其肌力遠遠大於治療前, 造成股骨頭對髖臼的機械性壓迫, 阻礙了股骨頭軟骨對營養的攝取。 其發生與患者的年齡、治療前是否進行牽引、治療時是否行內收肌切斷、所選擇的制動體位元及手術方式等均有一定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