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有很多種, 根據形成機理的不同分為血小板的生成減少、破壞增加和分佈異常。
生成減少
生成血小板的巨核細胞是從骨髓造血肝細胞分化而來的。 骨髓損傷也是血小板生成減低的最常見原因。 正常的造血功能全面受到抑制, 甚至出現骨髓再生障礙。 放療、化療以及接觸某些毒性化合物均能導致骨髓巨核細胞的減少。 病毒性肝炎和骨髓內腫瘤細胞的浸潤亦能破壞血小板生成。 造血系統惡性腫瘤, 包括多發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和骨髓纖維化也常引起血小板生成缺陷。
破壞增加
血小板的破壞增加是血小板減少症中最常見的原因。 根據發病機制的不同又可分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兩種。 非免疫性破壞主要由消耗增加引起, 包括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溶血性尿毒綜合征、脈管炎以及人工瓣膜置換術引起的機械性損傷等。 免疫機制引起的原因主要有自身抗體、同種抗體和藥物相關性抗體等原因。
分佈異常
人體全身的血小板除分佈在外周血中外, 還有部分滯留在脾、肝等臟器內。 如果某種原因引起血小板大量被扣留在脾臟內, 也可導致外周血小板計數下降, 這種分佈上的異常多因脾功能亢進伴脾腫大所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