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屬中醫學“積聚”、“臌脹”病範疇, 多因正氣虧虛, 臟腑失和, 氣滯血瘀, 痰濁蘊結腹內所致。 其中肝脾血瘀型為瘀血阻於肝脾脈絡之中, 隧道不能室長水氣內聚。
肝脾血瘀型肝硬化的中醫療法
肝硬化屬中醫學“積聚”、“臌脹”病範疇, 多因正氣虧虛, 臟腑失和, 氣滯血瘀, 痰濁蘊結腹內所致。 其中肝脾血瘀型為瘀血阻於肝脾脈絡之中, 隧道不能室長水氣內聚。
其臨床表現與治療如下:臨床表現:脅下可觸及症塊, 兩脅可見刺痛或酸脹感, 面色晦暗, 可見面部毛細血管擴張, 肝掌、蜘蛛痣, 舌紫暗有瘀斑, 脈沉弦而澀。
治則與方藥:理氣活血, 消症散結。 膈下逐瘀東加減。
基本方:五靈脂10克(炒), 當歸12克, 川芎6克, 桃仁10克(研泥), 丹皮6克, 赤芍12克, 烏藥6克, 玄胡索5克, 甘草5克, 香附5克, 紅花10克, 茯苓30克, 澤瀉20克, 車前子10克, 鱉甲12克(先煎)。 水煎服, 每日1劑, 15天為1個療程。 加減:肝臟實質較硬, 酌加牡蠣、丹參、三棱、莪術;脾虛氣怯, 納食不佳, 腹瀉腹脹, 酌加人參、黃芪、白術、砂仁;伴有腹水, 酌加金錢草、雞血藤。
驗方:
1、鱉甲16克, 丹參13克, 茯苓13克, 白術10克, 當歸身10克, 白芍10克, 澤瀉10克, 郁金9克, 青皮6克, 枳殼7克, 木香5克, 炙甘草3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本方為當代名老中醫李聰甫的經驗方。
2、當歸10克, 澤瀉10克, 雞內金10克, 白芍20克, 淮山藥20克, 丹參20克, 薑黃20克, 茵陳20克, 板藍根20克, 茯苓15克, 三七6克(研末, 分2次沖服)。 逐水化瘀, 補益脾腎,
藥膳:小母雞一隻(約500克), 加入三七15克, 燉時可加入少許薑、蔥。 連湯帶肉同吃;還可適當佐入調料, 分2—3次服食。 每天或隔天服1劑, 連服7—10天。 丹參15克, 田雞(青蛙)250克。 將田雞去皮洗淨, 加水與丹參同燉, 熟後調味, 飲湯食田雞。 每天1次, 連服10—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