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色素脫失性皮膚病,
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1%~2%。
因為此病發生於人的體表,
尤其是發生于暴露部位時,
由於影響患者的容貌,
並給患者帶來一定的心理障礙,
因此患者求治的心情往往很迫切。
其實專家們對於白癜風的治療和研究也一直沒有停止過,
據《國外醫學》報導,
目前對白癜風的治療已取得一定的進展,
主要治療方法也包括了藥物治療、外科治療和光療三類。
但是截至目前還沒有一種方法能讓所有患者都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藥物治療主要包括皮質類固醇激素、左旋咪唑和鈣泊三醇等。
皮質類固醇激素用常規小劑量或衝擊療法均可,
前者療程可長達4個月,
對於年齡小於15歲、病程少於2年的男性患者療效較好,
且副作用較小。
而衝擊療法一般選用倍他米松5mg/d,
每週連用2~3次;或甲基強的松龍500mg,
連續3天,
每月衝擊1次,
可以控制病情發展,
並促進色素恢復。
對於進展緩慢的白癜風,
左旋咪唑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研究表明,
使用該藥150mg,
每週連服2天,
94%的患者在治療2~4個月後停止發展,
一些患者出現色素沉著,
合併外用激素則療效更佳。
近年來人們發現局部使用鈣泊三醇(calcipotriol)治療白癜風有效,
其機制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白癜風的外科治療最初開展於20世紀50年代早期,
適用於處於穩定期的患者(即在4~6個月內皮損無擴展者),
對於進展期的患者視患者情況也可適當使用,
只是復發的可能性較大。
外科治療包括微小皮片移植、自體刃厚皮片移植、負壓發皰移植和培養的黑色素細胞移植等。
微小皮片移植用來治療穩定型的節段性和局限型的白癜風,
即在白斑區成排移植1~2mm大小的正常膚色的皮片,
供皮區一般選擇腰骶部,
移植的皮瓣成活後3~6個月色素區可增大至原來的25倍以上。
這種手術時間短,
但可能造成治療區皮膚的凹凸不平。
自體刃厚皮片移植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
用取皮刀在色素正常部位皮區取刃厚皮片,
移植到白斑區,
白斑區事先用皮膚磨削術去除表皮。
這種手術的優點是治療面積大,
手術時間短。
缺點是創傷較大,
可能遺留疤痕。
負壓發皰移植指皮膚在-200mmHg的負壓作用下,
2~3小時後表皮和真皮分離,
形成水皰。
皰壁內含有活性的黑色素細胞,
將皰皮移植到用液氮冷凍或皮膚磨削術去除表皮的白斑區,
包紮固定,
創面一般7天左右癒合,
色素在3~6個月內擴展與周圍皮色逐漸一致。
本法的優點是不傷及真皮,
不留疤痕,
但需要的設備條件較高。
培養的黑色素細胞移植治療白癜風具有取皮面積小,
治療面積大的優點。
但其治療所需設備昂貴,
技術複雜,
因而實用性受到限制。
同時人們還擔心在培養過程中所加的化學物質是否會引起黑色素細胞癌變。
光療治療白癜風已有多年的歷史,
傳統的方法是口服或外用8-甲氧補骨脂素(8-MOP)結合PUVA照射,
大約50%左右的患者對該療法反應良好,
面部和軀幹對治療反應較好。
此類治療方法的缺點是副作用較大,
8-MOP的副作用有噁心、嘔吐、皮膚瘙癢和紅斑,
PUVA的長期副作用是導致皮膚癌等,
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它光療方法有以5-MOP代替8-MOP以及窄波紫外線療法等。
總之,
白癜風的治療效果並不如人們想像中的那樣完美,
醫生往往將上述方法中的兩種或三種結合使用,
可望獲得較好的療效。
希望在將來的研究中發現更好的治療方案,
既能夠達到治療的目的,
又能避免各種副作用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