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掏耳朵小心致癌
有的人耳朵癢了, 常常挖耳勺、用髮卡、火柴棍兒等掏耳朵, 掏耳朵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要進行的“活動”, 不光是為了乾淨, 還因為掏起來特別舒服、過癮。 其實這樣做有很多害處。
隨便掏耳, 細菌就非常容易侵蝕到耳道裡, 比如拿個小火柴杆、髮卡, 這都很髒的, 用這些東西掏耳朵, 很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 把細菌帶進耳道裡。 耳朵癢是每個人都遇到過的事情, 為了解決那種令人鑽心的奇癢, 人們習慣上用髮夾、火柴、牙籤、指甲等挖耳, 以圖一時之快。 有些人甚至養成了無事挖耳的習慣,
人的耳朵從外耳道口到鼓膜這一圓柱狀的通道, 叫做外耳道。 其特點是弓形彎曲, 皮膚薄嫩。 耳道外半部的皮膚有豐富的毛囊及耵聹腺、皮脂腺。 這些腺體分泌的油性分泌物同皮屑及灰塵粘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們平時所說的“耳屎”, 醫學名為“耵聹”。
別看“耳屎”名字不好聽, 其實它對耳朵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因為外耳道內腺體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 味道很苦, 且有一定揮發性, 這種氣味小蟲不喜歡, 也不適宜細菌生長, 因而“耳屎”就有阻止小蟲飛入, 保護耳道皮膚的作用, 因此不要經常進行摳挖。 另外, 外耳道的底部就是鼓膜, 這是一層非常嬌嫩的薄膜, 萬一在挖耳朵的時候不小心戳破了鼓膜,
一般少量“耵聹”會隨人體走動時的震動自己掉出來, 而大塊的“耵聹”應請專科醫生用專門工具“掏”, 不能自己隨便亂掏。 如果耳朵實在太癢, 應當上醫院讓醫生進行專業的清洗。
耳屎在醫學上稱為耵聹, 是耳道皮膚正常分泌物結合皮屑等形成的。 一般少量的屑狀耵聹, 會隨運動時的震動和下頜運動自行排出, 大塊硬結的耵聹, 應該請耳科醫生用專門工具取出, 千萬別自己掏。 如果真的癢得難受, 可以用手在耳外側輕輕揉, 或用棉簽輕輕擦, 但不要太往裡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