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方劑>正文

半溫半熱湯中藥方劑

黃疸的症狀, 大家都知道些。 可能很多人也見過, 患有此疾病的病人。 從體症上還是能清晰看出來患黃疸的情況的, 酒疸也是黃疸的一種, 這裡小編介紹的半溫半熱湯中藥方劑, 是治療酒疸的, 半溫半熱湯的效果很好的, 來看半溫半熱湯的用法!

別名

半濕半熱湯。

處方

半夏7分, 茯苓7分, 白術7分, 前胡5分, 枳殼(麩炒黃色)5分, 甘草(炙)5分, 大戟5分, 黃芩3分, 茵陳3分, 當歸3分。

制法

上切細, 作1服。

功能主治

酒疸, 身黃無熱, 靖言了了, 腹滿欲嘔, 心煩足熱, 或有症瘕, 心中懊憹, 其脈沉弦緊細。

用法用量

半濕半熱湯(《濟陽綱目》卷三十四)。

摘錄

《醫學正傳》卷六引《活人》。

酒疸

語出《金匱要略》。 黃疸類型之一。 因酒食不節, 以致脾胃受傷, 運化失常, 濕濁內鬱生熱, 濕熱交蒸而成。 主要症狀有身目發黃、胸中煩悶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小便赤澀、脈沉弦而數等。

黃疸

黃疸是常見症狀與體征, 其發生是由於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 臨床上表現為鞏膜、黏膜、皮膚及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 因鞏膜含有較多的彈性硬蛋白, 與膽紅素有較強的親和力, 故黃疸患者鞏膜黃染常先於黏膜、皮膚而首先被察覺。 當血清總膽紅素在17.1~34.2μmol/L, 而肉眼看不出黃疸時, 稱隱性黃疸或亞臨床黃疸;當血漬總膽紅素濃度超過34.2μmol/L時, 臨床上即可發現黃疸, 也稱為顯性黃疸。

病因

1.膽紅素生成過多

這是由於紅細胞大量破壞(溶血)後, 非結合膽紅素形成增多, 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運輸至肝臟, 必然使肝臟(肝細胞)的負擔增加, 當超過肝臟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與結合能力時, 則引起血液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 此外, 大量溶血導致的貧血, 使肝細胞處在缺氧、缺血的狀態下, 其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必然會進一步降低, 結果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濃度更為增高而出現黃疸。

2.肝細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細胞量減少

這是由於肝臟的肝酶功能低下, 或者由於晚期肝硬化、或暴發性肝炎、肝功能衰竭, 肝內殘存有功能的肝細胞量很少, 不能攝取血液中的非結合膽紅素, 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濃度更為增高而出現黃疸。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也是由於這個原因。

3.肝細胞破壞結合膽紅素外溢

在肝炎病人中, 由於肝細胞發生了廣泛性損害(變性、壞死), 致使肝細胞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結合發生障礙, 故血清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 而部分未受損的肝細胞仍能繼續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 使其轉變為結合膽紅素, 但其中一部分結合膽紅素未能排泌于毛細膽管中, 而是經壞死的肝細胞間隙反流入肝淋巴液與血液中, 導致血清中結合膽紅素濃度也增高而出現黃疸。 這時病人轉氨酶多會升高。

4.肝內型膽汁鬱積性黃疸

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時因肝細胞變性、腫脹、匯管區炎性病變以及毛細膽管、小膽管內膽栓形成,

使結合膽紅素的排泄受阻, 結果造成結合膽紅素經小膽管溢出(小膽管內壓增高而發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與血液。 還有一些病人是由於毛細膽管、小膽管本身的病變, 小膽管內膽汁栓形成, 或毛細膽管的結構異常, 使結合膽紅素的排泄受阻, 結果造成結合膽紅素經小膽管溢出(或小膽管內壓增高而發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與血液。 也有些病人非全由膽管破裂等機械因素所致(如藥物所致的膽汁鬱積), 還可由於膽汁的分泌減少(分泌功能障礙)、毛細膽管的通透性增加、膽汁濃縮、淤滯而致流量減少, 最終導致膽管內膽鹽沉積與膽栓的形成。

5.大膽管的梗阻引起的黃疸

肝內、肝外肝膽管、總肝管、膽總管及乏特壺腹等處的任何部位發生阻塞或膽汁鬱積,

則阻塞或鬱積的上方膽管內壓力不斷增高, 膽管不斷擴張, 最終必然導致肝內小膽管或微細膽管、毛細膽管發生破裂, 使結合膽紅素從破裂的膽管溢出, 反流入血液中而發生黃疸。

結語:有關半溫半熱湯中藥方劑, 這裡就介紹這麼多。 相信大家看完之後對半溫半熱湯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了。 半溫半熱湯能治療酒疸, 也是黃疸的一種。 有相應情況的朋友可以買些藥方來熬著喝。 上文中對於黃疸也介紹很多了,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