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面臨著社會上各種對中醫不信任的人的種種質疑, 曾經是祖國醫學的驕傲, 近來逐漸萎縮, 中醫院裡的西醫多了, 中醫院校的西醫知識多了, 中醫怎麼會落到如此境地呢?我們看看是哪些原因阻礙了中醫的發展吧!
中醫與西醫的區別, 絕不是地域的區別, 也不是古代與現代、先進與落後的區別, 而是方法論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學術體系。 西醫在結構的基礎上研究功能, 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其科學觀是還原論指導的, 物理、化學知識很自然地進入其學術體系之內。 中醫學在臟腑解剖“實有其物”、人體功能“升降出入”大體不錯的基礎上,
中醫學以人體自我恢復能力為依據, 強調“辨證論治”, 主張治療未病, 都是重視“苗頭”的做法, 就像中醫學貢獻給人類的“人痘疫苗”一樣, 在方法論上是非常先進的。 只是, 長期以來人們把辨證論治隸屬于西醫的疾病概念之下, 束縛中醫手腳, 以為其太隨意、太靈活, 法律也不採信“辨證論治”,
用西醫的理論指導中醫臨床, 在某些情況下是“有害的誤導”。 比如, 預防非典型性肺炎的時候, 大家都服湯藥。 西醫問:“你這湯藥是根據什麼開的? 有何作用?”有人說:“我這中藥湯液, 可以提高免疫力, 可以抗病毒。 ”這種解釋目前很盛行, 但是, 經不住科學考問。 因此, 西醫發問了:“你抗的是什麼病毒?新型的冠狀病毒, 你以前見過嗎?有數據嗎?”顯然沒有。 沒有就說, 不是先驗論嗎?即使有了資料, 還要進一步接受考問:“你用什麼抗病毒?為什麼是複方, 而不是一味藥?為什麼是一味藥, 而不是一種成分?”顯然, 中醫的湯藥只是臨床有效, 各種有根據的實驗資料一時拿不出來,
#p#副標題#e#
中醫不純, 從學術上看, 歷來就不純。 中醫理論裡的氣、陰陽、五行等等, 都是借來的概念。 張仲景、孫思邈、葉天士等歷代中醫大家都主張博覽群書, 兼采眾家。 但是, 必須是以我為主, 吸收有益的知識。
那麼, 臨床上中醫的西化是怎麼形成的?首先, 是科技觀、價值觀誤導了人們的就醫理念,
再有, 中醫的丸散膏丹, 在古代是那麼容易創造, 而現在一律按西藥管理, 研製費用高昂, 中醫專家也難再創制新藥。 把中醫創新的手腳捆綁起來, 如何創新?六味地黃丸治療哪一種西醫的疾病?能夠超越與之對照的西藥嗎?今後還能產生類似的“只對證而不治病”的中成藥嗎?對證能通過新藥審查嗎?
中醫不純, 無奈的選擇, 無奈的尷尬, 也是使中醫事業萎縮的重要原因。 可惜不少人正樂此不疲地大聲說:“這是時代的需要!”
中醫經歷了多次的磨難, 幾次有人要廢除中醫都沒有得逞, 這說明中醫還是有一定的分量的, 但是中醫為何停滯不前, 甚至日趨萎縮呢?是社會的原因還是中醫人自身的原因, 看過了此篇文章, 應該是兩者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