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病, 在心理上必然有反應, 概括起來, 病人易於產生如下各種心理活動。
一、抑鬱
抑鬱是一種悶悶不樂、憂愁壓抑的消極心情, 它主要是由現實喪失或預期喪失引起的。 因為疾病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 多少都伴隨著喪失, 所以多數病人都會產生輕重不同的抑鬱情緒。
乙肝反歧視之路還有多長?
不過, 病人抑鬱情緒的表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例如, 有的故作姿態、極力掩飾;有的少言寡語, 對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有的飲泣不語或哭叫連天;還有的自暴自棄,
嚴重的抑鬱又往往導致失助感和絕望情緒。 這是一種無路可走、無可奈何、悲憤自憐的情緒狀態, 多發生在患有預後不良或面臨生命危險的病人身上。 Seligman認為, 當一個人對情境失去了控制力, 並深知無力改變它的時候, 就會產生無助感和絕望情緒。 這種情緒狀態多數是不穩定的, 因而只要病情略見好轉, 或外界環境稍加改善就能煙消雲散。 不過, 這種情緒狀態在少數人身上也可以持續存在, 直接影響對疾病的治療, 有的還可誘發繼發性疾病。
二、焦慮
任何人在一生當中都難免因故焦慮。 病人患病, 當然更避免不了焦慮情緒。 焦慮乃是一個人感受到威脅而產生的恐懼和憂鬱。 這種威脅主要分兩大類:一是軀體的完整性受到威脅,
引起病人焦慮的因素很多。 例如, 疾病初期對病因及疾病轉歸, 尤其是預後不明確, 可導致與疾病無關的焦慮, 或是對病因、疾病轉歸和預後過分擔憂。 這時, 如果醫生、護士不及時向病人講清楚, 就會出現誇大病情嚴重性的傾向。 正如Fletcher講的:“無可奉告, 並非好事, 它會誘發病人的恐懼。 ”某些病人對帶有機體威脅性的檢查和治療, 對諸如癌症等預後不良的疾病均可引起強烈的焦慮反應。 例如, 準備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 入院之後就盼儘快手術,
完全消除病人的焦慮是不容易的, 何況輕度的焦慮狀態對治療疾病還有益處。 但是, 醫生與護士對極端焦慮和長期處在焦慮之中的病人要格外重視, 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減輕心理負擔, 以免妨礙對疾病的治療和誘發其它疾病。
三、懷疑
病人的懷疑大都是一種自我消極暗示, 由於缺乏根據, 常影響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判斷。
有些病人文化程度低, 缺乏科學的生理、藥理知識, 往往以封建迷信來理解自己生理機能的不正常現象。 當病程和他自己預想的不一致時, 便陷入迷茫之中, 甚至惶惶不可終日。
醫護人員需在和病人交談中, 或從其病友的反映中發現病人的種種疑慮, 努力予以解決。給藥打針時,在病人面前要表現出嚴謹的態度,以取得病人的信任。醫護人員之間在病人面前交談,盡可能做到大方、自然,以減少病人的猜疑。對那些醫學知識一知半解的病人更要作耐心的講解,並要勸告那些對醫學似懂非懂的親友不要在病人面前亂作解釋。
四、孤獨感
病人住院後,離開了家庭和工作單位,周圍接觸的都是陌生人。醫生只在每天一次的查房時和病人說幾句話,護士定時打針送藥,交談機會也較少。這樣,病人很容易產生孤獨感。因此,在他們住進病室的第一天時常有度日如年之感。他們希望儘快熟悉環境,希望儘快結識病友,還希望親友的陪伴。長期住院的病人由於感到生活無聊,乏味,希望病友之間多交談,希望有適當的文化娛樂活動以活躍病房生活。
有的病人夜間不易入睡,煩躁不安,有的起來踱步,有的多次按信號燈藉故與值班人員說幾句話。醫護人員應當理解病人孤單寂寞的心情,耐心安慰病人,使他安靜入睡。
社會資訊剝奪和對親人依戀的需要不能滿足是病人產生孤獨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設備和管理水準允許的條件下,應當允許親友經常探視或晝夜陪護。
五、被動依賴
病人進入病人角色之後,大都產生一種被動依賴的心理狀態。這是因為,一個人一旦生了病,自然就會受到家人和周圍同志的關心照顧,即使往常在家中或單位地位不高的成員,現在也突然升為被人關照的中心。同時,通過自我暗示,病人自己也變得軟綿綿的不象以往那樣生氣勃勃,變得被動、順從、嬌嗔、依賴,變得情感脆弱甚至帶點幼稚的色彩。只要親人在場,本來可以自己幹的事也讓別人做;本來能吃下去的東西幾經勸說也吃不下去;一向意志獨立性很強的人變得沒有主見;一向自負好勝的人變得沒有信心;即使做慣了領導工作和處於支配地位的人,現在對醫務人員的囑咐也百依百順。這時他們的愛和歸屬感到增加,希望得到更多親友的探望,希望得到更多的關心和溫暖,否則就會感到孤獨、自憐。
堅強的意志是病人同疾病作鬥爭的重要因素之一。醫護人員一方面要使病人感到醫院、醫務工作者是可以信賴的,另一方面也要幫助病人提高戰勝疾病的主觀能動性。否則,一旦他們覺得失去同情,得不到足夠的照顧時,就會變得心情沮喪,以至加重病情。
當前護理學新的理論觀點認為,病人患病後所產生的被動依賴心理對疾病是不利的,故提出“健康自控”說,主張發揮病人在病程轉歸當中的積極主動性。他們認為,醫院都喜歡病人照醫囑辦事,唯命是從,並以為這就是好病人,而堅持“自理權”者往往受批評。實際上,後者比前者的疾病恢復快、效果好。因此,他們主張不應遷就姑息病人的依賴心理,而應儘量鼓舞他們積極主動地去自理。
六、否認
在臨床上還可以看到有的病人懷疑或否認自己患病。尤其是對癌瘤等預後不痕的疾病,否認心理更為常見。例如,有位主任醫師,明知自己患有癌症,卻矢口否認,當她看到病歷上寫的診斷時,還說經治醫生寫錯了。有的醫護人員對這種現象感到不可思議,實際上這正是某些病人應付危害情境的一種自我防衛方式。大量研究證明,一定程度的否認,對緩解心理應激是可取的。否認猶如瞳孔對光的反射,一旦遇到外界的強光刺激,瞳孔就自行收縮,以此來防視網膜免受過分的刺激。病人的否認也有類似作用,當難以承受的惡劣病情襲來時,自我否認可以避免過分的焦慮與恐懼。嚴重燒傷病人,急性小兒麻痹病人以及癌症病人易於出現否認反應。在一項對冠心病病人的研究中,發現有明顯的否認反應者,死亡率較無此反應者要低(Hackett等,1968)
否認雖在一定程度上起自我保護的作用,但在許多情況下又起貽誤病情的消極作用。例如,有位女青年身患肺癌,自己卻矢口否認,拒絕治療,半年時間就因腦轉移而死亡。有人對乳腺癌的女患者進行調查,發現那些延誤診治的人,大都是帶有否認傾向的人。
七、同情相憐
人都有同情心、憐憫心和親和的需要。國外有位心理學家以女大學生做被試,進行了一次有趣的實驗,發現人越在危難之時,具有共同命運的人親和力越強。這一實驗結果也可以在病人身上得到驗證。醫務人員都能看到,病人一旦住在一起,很快就能相互認識和相互理解。他們很容易團結,而且這種團結大都不講究職位高低、年齡大小等,只要是病人,就能一律平等、推心置腹,無話不談。他們關心病友的病情變化,樂於向醫務人員介紹病友的痛苦症狀,並樂於幫助病友克服困難。例如,有位年過花甲的老教授,因冠心病住進了一個有七位病友的病室。其中有工人、農民、幹部,年齡最大的74歲,最小僅有21歲,他們很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每當一個病友出院,他們都依依惜別,相互囑咐、安慰並留下地址,願保持永久聯繫。病友之間這種相互憐憫與親和,可以免除大家的孤獨感,增強安全感,還有助於活躍病房空氣,調節病人心境,對治療疾病無疑是有益的。但是,這種同病相憐有時也起消極作用。例如,一個病友的病情惡化了,全病室立即變得死寂可怕,人人心頭上籠罩著一片烏雲。一旦有的病友因搶救無效而去世,他們就更加恐怖和傷感。另外,病友之間的消極暗示也往往產生不良影響,如有的互相介紹治病的偏方和所謂經驗,干擾醫生的正確治療等。
八、僥倖
病人大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僥倖心理。例如,疾病初期不少人遲遲不願進入病人角色,總希望醫生的診斷是錯誤的。尤其那些對病感不敏感的人,僥倖心理尤為嚴重。有些已經明確診斷的人。也往往存在僥倖心理。這有兩種情況,一是對自己疾病的診斷仍在半信半疑,因而,有時不按醫囑行事;二是缺乏醫學知識又缺乏科學態度的人,說什麼“別聽大夫嚇唬人,上帝不一定和我過不去”。其實,這樣貽誤病情和導致不良後果的病人是經常有的。因此,醫務人員應當針對病人的具體心理,仔細解釋,耐心說服,儘量使病人樹立對疾病的科學態度,克服僥倖心理。
努力予以解決。給藥打針時,在病人面前要表現出嚴謹的態度,以取得病人的信任。醫護人員之間在病人面前交談,盡可能做到大方、自然,以減少病人的猜疑。對那些醫學知識一知半解的病人更要作耐心的講解,並要勸告那些對醫學似懂非懂的親友不要在病人面前亂作解釋。
四、孤獨感
病人住院後,離開了家庭和工作單位,周圍接觸的都是陌生人。醫生只在每天一次的查房時和病人說幾句話,護士定時打針送藥,交談機會也較少。這樣,病人很容易產生孤獨感。因此,在他們住進病室的第一天時常有度日如年之感。他們希望儘快熟悉環境,希望儘快結識病友,還希望親友的陪伴。長期住院的病人由於感到生活無聊,乏味,希望病友之間多交談,希望有適當的文化娛樂活動以活躍病房生活。
有的病人夜間不易入睡,煩躁不安,有的起來踱步,有的多次按信號燈藉故與值班人員說幾句話。醫護人員應當理解病人孤單寂寞的心情,耐心安慰病人,使他安靜入睡。
社會資訊剝奪和對親人依戀的需要不能滿足是病人產生孤獨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設備和管理水準允許的條件下,應當允許親友經常探視或晝夜陪護。
五、被動依賴
病人進入病人角色之後,大都產生一種被動依賴的心理狀態。這是因為,一個人一旦生了病,自然就會受到家人和周圍同志的關心照顧,即使往常在家中或單位地位不高的成員,現在也突然升為被人關照的中心。同時,通過自我暗示,病人自己也變得軟綿綿的不象以往那樣生氣勃勃,變得被動、順從、嬌嗔、依賴,變得情感脆弱甚至帶點幼稚的色彩。只要親人在場,本來可以自己幹的事也讓別人做;本來能吃下去的東西幾經勸說也吃不下去;一向意志獨立性很強的人變得沒有主見;一向自負好勝的人變得沒有信心;即使做慣了領導工作和處於支配地位的人,現在對醫務人員的囑咐也百依百順。這時他們的愛和歸屬感到增加,希望得到更多親友的探望,希望得到更多的關心和溫暖,否則就會感到孤獨、自憐。
堅強的意志是病人同疾病作鬥爭的重要因素之一。醫護人員一方面要使病人感到醫院、醫務工作者是可以信賴的,另一方面也要幫助病人提高戰勝疾病的主觀能動性。否則,一旦他們覺得失去同情,得不到足夠的照顧時,就會變得心情沮喪,以至加重病情。
當前護理學新的理論觀點認為,病人患病後所產生的被動依賴心理對疾病是不利的,故提出“健康自控”說,主張發揮病人在病程轉歸當中的積極主動性。他們認為,醫院都喜歡病人照醫囑辦事,唯命是從,並以為這就是好病人,而堅持“自理權”者往往受批評。實際上,後者比前者的疾病恢復快、效果好。因此,他們主張不應遷就姑息病人的依賴心理,而應儘量鼓舞他們積極主動地去自理。
六、否認
在臨床上還可以看到有的病人懷疑或否認自己患病。尤其是對癌瘤等預後不痕的疾病,否認心理更為常見。例如,有位主任醫師,明知自己患有癌症,卻矢口否認,當她看到病歷上寫的診斷時,還說經治醫生寫錯了。有的醫護人員對這種現象感到不可思議,實際上這正是某些病人應付危害情境的一種自我防衛方式。大量研究證明,一定程度的否認,對緩解心理應激是可取的。否認猶如瞳孔對光的反射,一旦遇到外界的強光刺激,瞳孔就自行收縮,以此來防視網膜免受過分的刺激。病人的否認也有類似作用,當難以承受的惡劣病情襲來時,自我否認可以避免過分的焦慮與恐懼。嚴重燒傷病人,急性小兒麻痹病人以及癌症病人易於出現否認反應。在一項對冠心病病人的研究中,發現有明顯的否認反應者,死亡率較無此反應者要低(Hackett等,1968)
否認雖在一定程度上起自我保護的作用,但在許多情況下又起貽誤病情的消極作用。例如,有位女青年身患肺癌,自己卻矢口否認,拒絕治療,半年時間就因腦轉移而死亡。有人對乳腺癌的女患者進行調查,發現那些延誤診治的人,大都是帶有否認傾向的人。
七、同情相憐
人都有同情心、憐憫心和親和的需要。國外有位心理學家以女大學生做被試,進行了一次有趣的實驗,發現人越在危難之時,具有共同命運的人親和力越強。這一實驗結果也可以在病人身上得到驗證。醫務人員都能看到,病人一旦住在一起,很快就能相互認識和相互理解。他們很容易團結,而且這種團結大都不講究職位高低、年齡大小等,只要是病人,就能一律平等、推心置腹,無話不談。他們關心病友的病情變化,樂於向醫務人員介紹病友的痛苦症狀,並樂於幫助病友克服困難。例如,有位年過花甲的老教授,因冠心病住進了一個有七位病友的病室。其中有工人、農民、幹部,年齡最大的74歲,最小僅有21歲,他們很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每當一個病友出院,他們都依依惜別,相互囑咐、安慰並留下地址,願保持永久聯繫。病友之間這種相互憐憫與親和,可以免除大家的孤獨感,增強安全感,還有助於活躍病房空氣,調節病人心境,對治療疾病無疑是有益的。但是,這種同病相憐有時也起消極作用。例如,一個病友的病情惡化了,全病室立即變得死寂可怕,人人心頭上籠罩著一片烏雲。一旦有的病友因搶救無效而去世,他們就更加恐怖和傷感。另外,病友之間的消極暗示也往往產生不良影響,如有的互相介紹治病的偏方和所謂經驗,干擾醫生的正確治療等。
八、僥倖
病人大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僥倖心理。例如,疾病初期不少人遲遲不願進入病人角色,總希望醫生的診斷是錯誤的。尤其那些對病感不敏感的人,僥倖心理尤為嚴重。有些已經明確診斷的人。也往往存在僥倖心理。這有兩種情況,一是對自己疾病的診斷仍在半信半疑,因而,有時不按醫囑行事;二是缺乏醫學知識又缺乏科學態度的人,說什麼“別聽大夫嚇唬人,上帝不一定和我過不去”。其實,這樣貽誤病情和導致不良後果的病人是經常有的。因此,醫務人員應當針對病人的具體心理,仔細解釋,耐心說服,儘量使病人樹立對疾病的科學態度,克服僥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