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寶寶發燒有三宜兩忌 家長按這5穴位助孩子退燒

寶寶發燒不僅讓家長們燒心, 而且寶寶自己也遭受著疾病折磨。 面對這種情況, 除了吃藥之外, 中醫有哪些退燒以及護理的方法呢?

寶寶發燒有三宜兩忌

宜保持家居空氣流通。 眾所周知, 散熱, 主要是通過對流、傳導和蒸發三種機制, 故空氣的流通, 有利於散熱降溫。

宜多飲水, 飲水可補充因發熱而蒸發的水分。 飲水後出汗, 水分的蒸發, 可幫助退熱。 此外, 排尿增多也可使部分熱量由尿液帶出, 加速退熱。 若出汗較多, 應及時擦乾, 以防感冒。

宜選用適當的退熱措施。 物理降溫, 是利用物理學散熱的對流、傳導、蒸發等原理的退熱方法,

安全、簡便而可靠, 是首選的退熱措施。 譬如打開門窗, 或利用風扇加速空氣流通, 是利用對流原理的一種方法, 所有家庭都可採用。 那種發熱時不能開窗, 不能吹風扇的看法是錯誤的。 當然, 不能對著病孩吹風扇。 根據熱傳導的原理, 也可採用冰或冷水敷頭頸、腋下及雙側腹股溝的退熱方法。 冰敷時, 冰袋外需裹一層布, 以防局部皮膚凍傷。 用35~40%的酒精或30℃左右的溫水拭浴, 可哥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 加速水分的蒸發, 也是一種相當簡便的退熱方法。 酒精拭浴時, 要注意不要拭浴頭面及胸前。 當物理降溫方法的療效不佳時, 可在醫生的指導下, 選用適當的退熱藥。

忌濫用退熱藥。 退熱藥多有副作用,

有的甚至可引起白細胞減低、出血、溶血等嚴重反應, 多用無益。

忌退熱過快。 退熱過快、過猛, 可致小兒體液大量丟失, 引起血壓下降, 甚至休克, 所以退熱應溫和, 不宜操之過急。

放血退燒方法

對於38.5℃以上的高燒, 尤其是高燒驚厥的孩子, 可以試試末梢放血的治療方法。

主要是給鬱閉在身體內的, 游離於經絡之外的陽氣一個出路, 你會發現高燒不退的孩子基本上無論吃了幾次西藥退燒藥, 身上沒有汗, 幹燒。 但是如果在末梢能放一點血, 孩子經過疼痛的刺激能發出汗來, 陽氣得以從汗毛孔釋放出來, 燒就能逐步降下來了。 當然, 治療方法要跟時間緊密相連的, 不同時間的放血的部位也不相同。 但是如果實在是高燒不退的緊急情況,

最簡單的是十個手指末端(中醫講叫十宣穴)都少量放出一點血來, 燒也能逐步退了。

放血的方法也很有講究, 首先, 家長要準備一隻醫院那種采血針, 不能用我們平時測血糖那種彈式針, 因為這種針紮下去根本不會覺得疼, 而我們要的就是讓他疼一下;然後, 給孩子十個手指都紮破;最後, 從手掌勞宮穴, 順手手指捋, 一直捋到指端末梢, 把血擠出來。

穴位退燒方法

1、十宣穴

十宣穴, 即十指尖, 共10個。 十宣穴急救用途較多, 民間廣泛應用於熱病、癲癇、小兒驚風等。 高熱時, 用三棱針點刺放血, 出血3到5滴為宜。

2、大椎穴

大椎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是督脈與身體十二正經中所有陽經的交會點, 總督一身之陽, 是解表退熱的常用穴。

在大椎穴, 以三棱針點刺放血, 加拔火罐效果更好。 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 配合推脊柱, 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 約推100~300次。

3、曲池、合谷、外關穴

曲肘, 橫紋盡處, 即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為曲池。 合穀俗稱“虎口”, 在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凹陷中。 曲池與合穀均屬於手陽明大腸經, 既能疏風解表, 又能清瀉陽明。 外關在腕背橫紋中點往上取兩橫指。 外關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 是解表退熱的要穴。

用毫針刺這3個穴, 能降體溫。 也可按摩這3個穴, 同時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向上推向肘部約300次。

半夜突發高燒退燒小偏方

1、生薑一小塊(約10克), 搗成糊狀, 敷在手腕處的高骨上, 或直接切片貼在高骨處,

用醫用紗布裹住後, 貼上膠布固定, 一般40分鐘左右就可以退燒。

2、薄荷15克, 水500毫升, 燒煮5—8分鐘即可, 待水溫涼後, 用紗布蘸取反復擦洗腋窩、前額, 大腿根, 直到孩子燒退為止。

提醒廣大家長朋友, 寶寶發燒千萬不要亂用藥, 在醫囑下給寶寶進行護理和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