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 也是很有特色的中醫治病法。 我們常說刮痧後皮膚變黑是好事, 是身體內火氣和毒素排出的表現,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刮痧部位顏色越黑越好嗎?
刮痧部位顏色不是越黑越好
很多人以為刮痧一定是感覺到疼痛難忍、刮得越黑越好, 認為這才是最高境界。 其實這是錯誤觀點, 刮痧並非愈痛愈有效, 也不是刮得又黑又紫才好。 其實, 刮拭部位出痧後呈現微紅色或紫紅色就可以停止。 刮痧部位、力道等若掌握不當, 片面追求出痧的顏色, 不僅無效, 還可以造成皮肉損傷。
刮痧的目的
刮痧療法是在中醫的經絡腧穴理論指導下進行的, 一般是運用運用邊緣光滑的湯匙、銅錢、硬幣或刮痧板, 蘸取一定的介質, 在皮膚相關部位順序重複刮拭, 使皮膚局部出痧, 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
刮痧療法具有活血化瘀、調整陰陽、舒筋通絡, 排除毒素等作用, 操作方便, 療效顯著。
刮痧一般呈微紅色
刮痧屬於一種刺激療法, 如果操作不當, 如刮痧的部位、刮痧的力度、刮痧的時間掌握不當, 不但達不到治療保健的目的, 還可能加重病情或者引起其他的不適。 刮痧並非越痛越有效, 一般出痧呈微紅色或紫紅色就可以了。
刮痧並非人人適用
刮痧首先要辨證施治, 相對的適應證包括感冒、發燒、中暑、腸胃病、肩周炎、頸肩背痛等部位,
儘管刮痧療法在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 但也與其他任何一種療法一樣,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禁忌, 如有出血傾向、皮膚高度過敏、極度虛弱、嚴重心衰者應禁刮或慎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