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肺脹的病因病機

肺脹是指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反復發作, 遷延不愈, 肺脾腎三髒虛損, 從而導致肺管不利, 氣道不暢, 肺氣壅滯, 胸膺脹滿為病理改變, 以喘息氣促, 咳嗽咯痰, 胸部膨滿, 胸悶如塞, 或唇甲紫紺, 心悸浮腫, 甚至出現昏迷, 喘脫為臨床特徵的病證。

肺脹是內科常見病、多發病, 嚴重地威脅患者的健康與生命, 尋求防治本病的有效方法是目前國內外醫學界亟待解決的課題。 中醫藥治療本病有著廣闊的前景, 並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有待進一步發掘與提高。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 多因久病肺虛, 痰瘀瀦留, 每因複感外邪誘使本病發作加劇。

1、肺病遷延肺脹多見於內傷久咳、久喘、久哮、肺癆等肺系慢性疾患, 遷延失治, 逐步發展所致, 是慢性肺系疾患的一種歸宿。 因此, 慢性肺系疾患也就成為肺脹的基本病因。

2、六淫乘襲六淫既可導致久咳、久喘、久哮、支飲等病證的發生, 又可誘發加重這些病證, 反復乘襲, 使它們反復遷延難愈, 導致病機的轉化, 逐漸演化成肺脹。 故感受外邪應為肺脹的病因。

3、年老體虛肺脹患者雖可見于青少年, 但終歸少數, 而以年老患者為多。 年老體虛, 肺腎俱不足, 體虛不能衛外是六淫反復乘襲的基礎, 感邪後正不勝邪而病益重, 反復罹病而正更虛, 如是迴圈不已, 促使肺脹形成。 病變首先在肺, 繼則影響脾、腎, 後期病及於心、肝。

因肺主氣, 開竅於鼻, 外合皮毛, 主表衛外, 故外邪從口鼻、皮毛入侵, 每多首先犯肺, 導致肺氣宣降不利, 上逆而為咳, 升降失常則為喘, 久則肺虛, 主氣功能失常。 若肺病及脾, 子盜母氣, 脾失健運, 則可導致肺脾兩虛。 肺為氣之主, 腎為氣之根, 肺傷及腎, 腎氣衰憊, 攝納無權, 則氣短不續, 動則益甚。 且腎主水, 腎陽衰微, 則氣不化水, 水邪泛溢則腫, 淩心肺則喘咳心悸。 肺與心脈相通, 肺氣輔佐心臟運行血脈, 肺虛治節失職, 則血行澀滯, 迴圈不利, 血瘀肺脈, 肺氣更加壅塞, 造成氣虛血滯, 血滯氣鬱, 由肺及心的惡性後果, 臨床可見心悸、紫紺、水腫、舌質暗紫等症。 心陽根於命門真火, 腎陽不振, 進一步導致心腎陽衰, 可呈現喘脫危候。

病理因素有痰濁、水飲、瘀血、氣虛、氣滯, 它們互為影響, 兼見同病。 痰飲的產生, 初由肺氣鬱滯, 脾失健運, 津液不歸正化而成, 漸因肺虛不能布津, 脾虛不能轉輸, 腎虛不能蒸化, 痰濁瀦留益甚。 痰、飲、濕(濁)同屬津液停積而成。 痰飲水濁瀦留, 其病理是滯塞氣機, 阻塞氣道, 肺不能吸清呼濁, 清氣不足而濁氣有餘, 肺氣脹滿不能斂降, 故胸部膨膨脹滿, 憋悶如塞。 痰濁水飲亦可損傷正氣和妨礙血脈運行。 氣虛氣滯的形成, 因氣根於腎, 主於肺, 本已年老體虛, 下元虛憊, 加之喘咳日久, 積年不愈, 必傷肺氣, 反復發作, 由肺及腎, 必致肺腎俱虛。 肺不主氣而氣滯, 腎不納氣而氣逆, 氣機當升不升, 當降不降, 肺腎之氣能交相貫通, 以致清氣難人, 濁氣難出,

滯於胸中, 壅埋于肺而成肺脹。 瘀血的產生, 與肺, 腎氣虛, 氣不行血及痰濁壅阻, 血澀不利有關。 瘀血形成後, 又因瘀而滯氣, 加重痰、氣滯塞胸中, 成為肺脹的重要病理環節。

由此可見, 肺脹的病理性質多屬標實本虛。 標實為痰濁、水飲、瘀血和氣滯, 痰有寒化與熱化之分;本虛為肺、脾、腎氣虛, 晚期則氣虛及陽, 或陰陽兩虛。 其基本病機是肺之體用俱損, 呼吸機能錯亂, 氣壅於胸, 滯留於肺, 痰瘀阻結肺管氣道, 導致肺體脹滿, 張縮無力, 而成肺脹。 如內有停飲, 又複感風寒, 則可成為外寒內飲證。 感受風熱或痰鬱化熱, 可表現為痰熱證。 痰濁壅盛, 或痰熱內擾, 蒙蔽心竅, 心神失主, 則意識朦朧、嗜睡甚至昏迷;痰熱內閉, 熱邪耗灼營陰, 肝腎失養,

陰虛火旺, 肝火挾痰上擾, 氣逆痰升, 肝風內動則發生肢顫, 抽搐;痰熱迫血妄行, 則動血而致出血。 亦可因氣虛日甚, 氣不攝血而致出血。 病情進一步發展可陰損及陽, 陽虛不能化氣行水, 成為陽虛水泛證;陽虛至極, 出現肢冷、汗出、脈微弱等元陽欲脫現象。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