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 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 仍然把計畫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 據一項調查顯示, 大約50%的大學生一直拖延, 這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 是什麼原因導致拖延心理的產生?怎麼做才能緩解並克服拖延症?
環境誘惑
拖延者的拖延行為與完成任務所受的時間壓力和來自外界的娛樂方面的誘惑有關。 拖延者往往難以抵制外界的誘惑尤其是娛樂方面的誘惑, 從而導致了拖延行為。
任務難度
任務的難易程度會影響個體拖延行為的發生, 任務越複雜, 人們越容易拖延,
任務的厭惡程度
對於可能帶來令人乏味、產生挫敗感和怨恨的任務, 人們會首先選擇回避, 如果不能回避, 就會盡可能地推遲面對。
低自我效能感和自尊
從心理層面分析, 部分人對工作能力不自信是導致拖延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 工作上曾遭遇過重大挫敗, 對自己不夠自信的人, 容易產生逃避心理, 不斷地推遲完成任務。
怎麼改善拖延症?
改變認識
拖延與一些認知心理呈負相關, 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改變這些不正確的認知, 如運用積極暗示、增加成功體驗和放大優點等方法獲取自信;改變完美主義,
切斷干擾源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干擾源, 例如手機、電腦、網路等, 當我們想要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 尤其是在做一件很想拖延到明天的事情時, 一個他人的短信也許就可以讓我們轉移注意力, 去幹其他事情, 甚至很難再回到最初的狀態。 我們要做的就是簡化周圍所有的干擾源, 把所有認為可能會打斷我們專注狀態的東西全部通通切斷。 我自己在寫文章的時候, 就會斷開網路連接, 把手機調到靜音, 找一個獨處的環境開始寫作, 直到寫完。 這種保持專注的狀態很重要, 本來磨磨蹭蹭要2個小時做完的事情, 我可能不到一個小時就搞定了。 那麼節省的時間我可以用來徹底的放鬆。
降低目標
拖延症者一般去幹什麼事情都會因為拖延而失敗並放棄, 但是也因為“完美主義”他們擁有極高的期望和要求, 所以我們必須採取換用小目標或者降低目標難度的方式來緩解“拖延症”, 不要對事物有太高的期望, 內心要有接受結果不滿意、過程不完美的心理準備, 放平心態, 在心裡告訴自己:“隨遇而安, 自己已經做的更好了。 ”對於那些目標極高的人, 這樣做還會給自己帶來或多或少的自信。
增強自我效能感
增強自我效能感,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預防拖延的發生。 鼓勵個體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對自己進行自我管理, 積極監控自己的行為並評估幹預期。
積極情緒和調節動機
可以通過適當休息, 轉移注意力, 適當地放鬆娛樂等來轉換心情, 獲得暫時的積極情緒, 不能逃避現實, 忽視長遠利益和問題的根本解決。 在動機方面, 任務性質中的任務厭惡影響拖延, 所以需要將厭惡的任務轉換為喜歡的任務或附加一些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