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頭痛的問診

頭痛, 是指以頭的某些部位或全頭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 頭為諸陽之會, 與厥陰肝脈會于巔, 諸陰寒邪小能上逆, 為陽氣窒塞, 濁邪得以上居, 厥陰風火乃能逆上者作痛。 故頭痛一證, 皆由清陽不升, 火風乘虛士入所致。 頭又為髓海所居之處, 既有經絡與臟腑相連, 又有諸竅與內外相通, 因此, 多種急慢性疾病都可以引起頭痛。

頭痛是臨床上一個常見的證候。 古代醫家將頭痛分為外感頭稍和內傷頭痛兩大類, 又將內傷頭痛稱為“頭風”“頭風痛”或“腦風”。 如《雜病源流犀燭》說:“新而暴者為頭痛, 深而久者為頭風。

”因內傷頭痛的表現有多種, 根據症狀特點的不同, 又有一些專門的名稱, 如頭痛甚腦盡痛, 手足寒至節者, 稱為“真頭痛”;頭痛起塊, 或鳴如雷震者, 稱為“雷頭風”;頭痛而頭腦鳴響, 狀如蟲蛀者, 稱為“天白蟻”;偏側頭痛, 疼痛劇烈者, 稱為“偏頭痛”或“偏頭風”。

西醫的感冒、鼻炎、副鼻竇炎、三叉神經性頭痛、偏頭痛、腦震盪後遺症等可屬本病範疇。

(一)問診要點

診治頭痛, 除詳察病因外, 並應從頭痛之久暫、部位及虛實等各方面, 進行辨證論治。 暫病之頭痛, 大多痛勢較劇、無休止, 多因外邪致病, 多屬實證, 應以祛邪為主;久病之頭痛, 痛勢大多較緩, 時作時止, 多囚內傷致病, 證多屬虛, 應詳審病機、以滋陰潛陽, 補益氣血等為治。 但由於痰飲、瘀血所致者,

則又虛中有實, 自當分別施治。

(二)外感頭痛分型問診

1.風寒頭痛

問診:頭痛時作、吹風遇東輒發, 確連項背, 惡風寒, 口不渴, 苔薄白, 脈浮。

治法:疏風散寒。 方用川芎茶調散為主方。

2.風熱頭痛

問診:頭痛如裂, 面目紅赤, 口渴欲飲, 發熱或惡風, 便秘溲赤, 苔黃, 脈浮數。

治法:清泄風熱。 方用桑菊飲加黃芩、枙子。 若溫熱傷津、症見舌紅少津, 加石斛、花粉之類;熱重者, 可用黃連上清丸;若口大渴, 脈洪大, 去薑黃, 加石膏、知母寒涼之品, 若大便燥結, 口鼻生瘡, 為內火熾盛之證可加大黃以通腑氣。

3.風濕頭痛

問診:頭痛如裹, 肢體倦重, 納呆胸悶, 小便不利, 大便或溏, 苔白膩。

治法:祛風勝濕。 力用羌活勝濕湯為生方。

(三)內傷頭痛分型問診

1.熱厥頭痛

問診:頭一側或兩側劇烈疼痛,

耳鳴, 目赤, 發熱, 口渴, 心煩, 小便赤。

治法:清熱祛風。 方用新定熱厥頭痛方。 若頭痛劇烈, 痛連齒齦, 紅腫者, 為膽胃熱甚化火生風, 風火上沖, 加僵蠶、蟬蛻、石膏以清熱祛風;舌赤白睛赤者, 為風熱日久入絡, 加丹皮、紫花地丁、夏枯草以清血熱、解毒;若頭痛起核塊, 或如雷鳴者, 為風濕上攻之雷頭風, 用清震湯。

2.痰厥頭痛

問診:頭眩暈重痛, 甚則頭痛如裂, 胸脘滿悶, 嘔吐痰涎, 四肢厥冷, 苔白膩。

治法:化痰運脾。 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 若頭痛左右移動者, 為風痰上擾, 加南星、白附子;頭痛目赤腫, 為肝鬱脾濕, 濕熱上走空竅, 加菊花、茺蔚子、刺蒺藜、桑葉。

3.血瘀頭痛

問診:頭痛久不愈, 痛如錐刺, 固定不移, 日輕夜重, 舌紫暗, 脈弦澀。

治法:活血行瘀。

方用通竅活血湯。 若頭脹痛, 發熱, 舌絳者, 為血瘀日久化熱, 去川芎、蔥白、生薑、黃酒, 加地龍、生地、丹皮;若頭刺痛不止, 目腫大流淚羞明者, 為瘀血阻滯肝絡, 去生薑、黃酒, 加茺蔚子、草決明、刺蒺藜、刺蝟皮。

4.肝陽頭痛

問診:頭痛突然發作, 痛引巔頂, 頭目眩暈, 顴赤熱, 易怒難眠, 口苦舌赤, 溲黃。

治法:滋陰潛陽, 平肝熄風, 方用羚羊鉤藤湯。 若失眠多夢者, 加石決明、珍珠母、夜交藤。

5.陰虛頭痛

問診:頭空痛, 眩暈耳鳴, 腰膝軟弱無力, 夜熱盜汗, 遺精, 舌紅少苔, 脈細數。

治法:補養腎陰。 方用杞菊地黃丸加五味子。 若頭痛腦暈, 心悸, 舌淡, 脈虛細, 為血虛生風, 四物東加菊花、蔓荊子、炙甘草;若頭痛盜汗重者, 加生龍牡。

6.陽虛頭痛

問診:頭腦空痛, 遇風寒則痛劇,

得溫痛減, 四肢欠溫, 腰膝無力。

治法:溫腎壯陽, 方用附子湯。 若嘔吐涎沫頭痛者, 用吳茱萸湯;若頭痛綿綿, 過勞則甚, 少氣懶言, 體倦無力, 食欲不振者, 方用補中益氣湯。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