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有出校門前老師就常對我們說, 第一份工作的選擇很重要, 它很有可能決定你未來的職業軌跡。 現在回頭看, 此話千真萬確。 雖然你總有可能回到起點再重新選擇, 但走的路要曲折得多。 比如說, 如果畢業後直接進入大企業, 以後若想為私營小公司工作就會相當困難;反過來也許好些, 但還是會有程度不同的“彆扭”。 倒不是沒有被聘的可能, 而是即使受了聘也多半難以適應。 我的一個朋友走的就是這個途徑, 最後到了小公司, 只幹了幾天便辭了職, 只好再回到大公司裡去。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不難理解,
當年我們作為內衣設計專業的畢業生, 可選擇的工作, 從公司種類上分有這樣幾種:
其一, 全美知名的合作制企業, 如“五月百貨公司”, “聯邦百貨公司”, 其旗下均擁有遍佈全美的數家大中型百貨商店, 比如梅西百貨, 羅德與泰勒等, 公司裡設計和生產的是“私有品牌”, 即公司所有、只在其下屬百貨店裡銷售的品牌。
其二, 大私營公司, 多半為家族式企業, 比如Komar, Carole Hockman等, 這類公司一般有自己的品牌, 但更主要的是擁有高級品牌的經營許可, 能設計、生產和銷售像Ralph Lauren, Vera Wang, Oscar de la Renta, DKNY等這些大牌, 同時也給上面所說的第一種合作制企業的“私有品牌”提供設計和生產。
其三, 像Maidenform、“維多利亞的秘密”這種以品牌命名的專營公司, 主要經營那個品牌, 自己做設計, 同時也向其他公司訂購設計和生產, 再銷向全美不同檔次的百貨店鋪或自己的店鋪。
最後, 多如牛毛的私營小企業, 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品牌, 只給上面第一和第三種公司提供設計和生產。
上面這幾個種類的公司我都有幸供職過, 因此多少有些體會。 對於一個立志要一輩子做設計師的人來說, 這四種選擇應該說各有其利, 並非大公司就樣樣都好。 按我這些年的經歷看, 如果你最終想做一名大品牌設計師, 或創立自己的品牌, 那就儘早進入大企業, 或儘早接觸品牌經營模式、市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