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呃逆的病因病機

呃逆是指胃氣上逆動膈, 以氣逆上沖, 喉間呃呃連聲, 聲短而頻, 令人不能自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 呃逆古稱“噦”, 又稱“噦逆”。

《內經》首先提出本病病位在胃, 並與肺有關;病機為氣逆, 與寒氣有關。 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謂:“胃為氣逆為噦。 ”《靈樞·口問》曰:“谷人於胃, 胃氣上注於肺。 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 俱還人於胃, 新故相亂, 真邪相攻, 氣並相逆, 複出於胃, 故為噦。 ”並提出了預後及簡易療法, 如《素問·寶命全形論篇》謂:“病深者, 其聲噦。 ”《靈樞·雜病》謂:“噦, 以草刺鼻, 嚏, 嚏而已;無息, 而疾迎引之, 立已;大驚之, 亦可已。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將其分為屬寒,

屬虛熱, 屬實三證論治, 為後世按寒熱虛實辨證論治奠定了基礎。

病因病機

呃逆的病因有飲食不當, 情志不遂, 脾胃虛弱等。

1、飲食不當進食太快太飽, 過食生冷, 過服寒涼藥物, 致寒氣蘊蓄於胃, 胃失和降, 胃氣上逆, 並可循手太陰之脈上動於膈, 使膈間氣機不利, 氣逆上沖於喉, 發生呃逆。 如《丹溪心法·咳逆》曰:“咳逆為病, 古謂之噦, 近謂之呃, 乃胃寒所生, 寒氣自逆而呃上。 ”若過食辛熱煎炒, 醇酒厚味, 或過用溫補之劑, 致燥熱內生, 腑氣不行, 胃失和降, 胃氣上逆動膈, 也可發為呃逆。 如《景嶽全書·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 所以上沖為呃。 ”

2、情志不遂惱怒傷肝, 氣機不利, 橫逆犯胃, 胃失和降, 胃氣上逆動膈;或肝鬱克脾,

或憂思傷脾, 脾失健運, 滋生痰濁, 或素有痰飲內停, 複因惱怒氣逆, 胃氣上逆挾痰動膈, 皆可發為呃逆。 正如《古今醫統大全, 咳逆》所說:“凡有忍氣鬱結積怒之人, 並不得行其志者, 多有咳逆之證。 ”

3、正氣虧虛或素體不足, 年高體弱, 或大病久病, 正氣未複, 或吐下太過, 虛損誤攻等, 均可損傷中氣, 使脾胃虛弱;胃失和降;或胃陰不足, 不得潤降, 致胃氣上逆動膈, 而發生呃逆。 若病深及腎, 腎失攝納, 沖氣上乘, 挾胃氣上逆動膈, 也可導致呃逆。 如《證治匯補·呃逆》提出:“傷寒及滯下後, 老人、虛人、婦人產後, 多有呃症者, 皆病深之候也。 ”

呃逆的病位在膈, 病變關鍵臟腑為胃, 並與肺、肝、腎有關。 胃居膈下, 肺居膈上, 膈居肺胃之間, 肺胃均有經脈與膈相連;肺氣、胃氣同主降,

·若肺胃之氣逆, 皆可使膈間氣機不暢, 逆氣上出於喉間, 而生呃逆;肺開竅於鼻, 刺鼻取嚏可以止呃, 故肺與呃逆發生有關。 產生呃逆的主要病機為胃氣上逆動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