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是由於食管乾澀, 食管、賁門狹窄所致的以咽下食物梗塞不順, 甚則食物不能下嚥到胃, 食人即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 噎即梗塞, 指吞咽食物時梗塞不順;膈即格拒, 指食管阻塞, 食物不能下嚥到胃, 食人即吐。 噎屬噎膈之輕證, 可以單獨為病, 亦可為膈的前驅表現, 故臨床統稱為噎膈。
本病發病年齡段較高, 多發於中老年男性, 目前尚屬難治之證。 因此, 中老年人如出現原因不明的進食障礙時, 應及早就診, 進行相關檢查, 以明確診斷, 早期治療。
《內經》認為本病證與津液及情志有關, 如《素問·陰陽別論篇》曰:“三陽結謂之膈。
《景嶽全書·噎膈》曰:“噎膈一證, 必以憂愁思慮, 積勞積鬱, 或酒色過度, 損傷而成。 ”並指出:“少年少見此證, 而惟中衰耗傷者多有之。 ”對其病因進行了確切的描述。 關於其病機歷代醫家多有論述, 如《醫學心悟·噎膈》指出:“凡噎膈症, 不出胃脘幹稿四字。 ”《臨證指南醫案·噎膈反胃》提出:“脘管窄隘。 ”
病因病機
噎膈的病因主要為七情內傷, 飲食所傷, 年老腎虛, 脾胃肝腎功能失調等。
1、七情失調導致噎膈的七情因素中, 以憂思惱怒多見。 憂思傷脾則氣結, 脾傷則水濕失運, 滋生痰濁, 痰氣相搏;惱怒傷肝則氣鬱, 氣結氣鬱則津行不暢, 瘀血內停, 已結之氣, 與後生之痰、瘀交阻於食管、賁門, 使食管不暢, 久則使食管、賁門狹窄, 而成噎膈。 如《醫宗必讀·反胃噎塞》說:“大抵氣血虧損, 複因悲思憂恚, 則脾胃受傷, 血液漸耗, 鬱氣生痰, 痰則塞而不通, 氣則上而不下, 妨礙道路, 飲食難進, 噎塞所由成也。 ”《臨證指南醫案·噎膈反胃》謂:“噎膈之症, 必有瘀血、頑痰、逆氣, 阻隔胃氣。 ”
2、飲食所傷嗜酒無度, 過食肥甘, 恣食辛辣, 助濕生熱, 釀成痰濁, 阻於食管、賁門, 或津傷血燥, 失於濡潤, 使食管於澀, 均可引起進食噎塞, 而成噎膈。 如《醫碥·反胃噎膈》說:“酒客多噎膈,
3、年老腎虛年老腎虛, 精血漸枯, 食管失養, 乾澀枯槁, 發為此病。 如《醫貫·噎膈》曰:“惟男子年高者有之, 少無噎膈。 ”又如《金匱翼, 膈噎反胃統論》曰:“噎膈之病, 大都年逾五十者, 是津液枯槁者居多。 ”若陰損及陽, 命門火衰, 脾胃失于溫煦, 脾胃陽虛, 運化無力, 痰瘀互結, 阻於食管, 也可形成噎膈。
噎膈的病因以內傷飲食、情志, 年老腎虛, 臟腑失調為主, 且三者之間常相互影響, 互為因果, 共同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