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眩暈的辨證論治

1、辨臟腑眩暈病位雖在清竅, 但與肝、脾、腎三髒功能失常關係密切。 肝陰不足, 肝鬱化火, 均可導致肝陽上亢, 其眩暈兼見頭脹痛, 面潮紅等症狀。 脾虛氣血生化乏源, 眩暈兼有納呆, 乏力, 面色觥白等;脾失健運, 痰濕中阻, 眩暈兼見納呆, 嘔惡, 頭重, 耳鳴等;腎精不足之眩暈, 多兼腰酸腿軟, 耳鳴如蟬等。

2、辨虛實眩暈以虛證居多, 挾痰挾火亦兼有之;一般新病多實, 久病多虛, 體壯者多實, 體弱者多虛, 嘔惡、面赤、頭脹痛者多實, 體倦乏力、耳鳴如蟬者多虛;發作期多實, 緩解期多虛。 病久常虛中夾實, 虛實夾雜。

3、辨體質面白而肥多為氣虛多痰,

面黑而瘦多為血虛有火。

4、辨標本眩暈以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為本, 風、火、痰、瘀為標。 其中陰虛多見咽幹口燥, 五心煩熱, 潮熱盜汗, 舌紅少苔, 脈弦細數;氣血不足則見神疲倦怠, 面色不華, 爪甲不榮, 納差食少, 舌淡嫩, 脈細弱。 標實又有風性主動, 火性上炎, 痰性粘滯, 瘀性留著之不同, 要注意辨別。

治療原則

眩暈的治療原則主要是補虛而瀉實, 調整陰陽。 虛證以腎精虧虛、氣血衰少居多, 精虛者填精生髓, 滋補肝腎;氣血虛者宜益氣養血, 調補脾腎。 實證則以潛陽、瀉火、化痰、逐瘀為主要治法。

一、分證論治

1、肝陽上亢

症狀:眩暈耳鳴, 頭痛且脹, 遇勞、惱怒加重, 肢麻震顫, 失眠多夢, 急躁易怒, 舌紅苔黃, 脈弦。

治法:平肝潛陽, 滋養肝腎。

方藥;天麻鉤藤飲。

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乎肝熄風;黃芩、梔子清肝瀉火;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 配合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茯神、夜交藤養血安神定志。 全方共奏平肝潛陽, 滋補肝腎之功。 若見陰虛較盛, 舌紅少苔, 脈弦細數較為明顯者, 可選生地、麥冬、玄參、何首烏、生白芍等滋補肝腎之陰。 若肝陽化火, 肝火亢盛, 表現為眩暈、頭痛較甚, 耳鳴、耳聾暴作, 目赤, 口苦, 舌紅苔黃燥, 脈弦數, 可選用龍膽草、丹皮、菊花、夏枯草等清肝瀉火。 便秘者可選加大黃、芒硝或當歸龍薈丸以通腑泄熱。 眩暈劇烈, 嘔惡, 手足麻木或肌肉困動者, 有肝陽化風之勢, 尤其對中年以上者要注意是否有引發中風病的可能, 應及時治療, 可加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等鎮肝熄風,

必要時可加羚羊角以增強清熱熄風之力。

2、肝火上炎

症狀:頭暈且痛, 其勢較劇, 目赤口苦, 胸脅脹痛, 煩躁易怒, 寐少多夢, 小便黃, 大便幹結, 舌紅苔黃, 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 清利濕熱。

方藥:龍膽瀉肝湯。

方用龍膽草、梔子、黃芩清肝瀉火;柴胡、甘草疏肝清熱調中;木通、澤瀉、車前子清利濕熱;生地、當歸滋陰養血。 全方清肝瀉火利濕, 清中有養, 瀉中有補。 若肝火擾動心神, 失眠、煩躁者, 加磁石、龍齒、珍珠母、琥珀, 清肝熱且安神。 肝火化風, 肝風內動, 肢體麻木、顫震, 欲發中風病者, 加全蠍、蜈蚣、地龍、僵蠶, 平肝熄風, 清熱止痙。

3、痰濁上蒙

症狀:眩暈, 頭重如蒙, 視物旋轉, 胸悶作惡, 嘔吐痰涎, 食少多寐, 苔白膩, 脈弦滑。

治法:燥濕祛痰,

健脾和胃。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

方中二陳湯理氣調中, 燥濕祛痰;配白術補脾除濕, 天麻養肝熄風;甘草、生薑、大棗健脾和胃, 調和諸藥。 頭暈頭脹, 多寐, 苔膩者, 加藿香、佩蘭、石菖蒲等醒脾化濕開竅;嘔吐頻繁, 加代赭石、竹茹和胃降逆止嘔;脘悶、納呆、腹脹者, 加厚朴、白蔻仁、砂仁等理氣化濕健脾;耳鳴、重聽者, 加蔥白、郁金、石菖蒲等通陽開竅。

痰濁鬱而化熱, 痰火上犯清竅, 表現為眩暈, 頭目脹痛, 心煩口苦, 渴不欲飲, 苔黃膩, 脈弦滑, 用黃連溫膽湯清化痰熱。 若素體陽虛, 痰從寒化, 痰飲內停, 上犯清竅者, 用苓桂術甘湯合澤瀉湯溫化痰飲。

4、瘀血阻竅

症狀:眩暈頭痛, 兼見健忘, 失眠, 心悸, 精神不振, 耳鳴耳聾, 面唇紫暗, 舌瘀點或瘀斑, 脈弦澀或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 通竅活絡。

方藥:通竅活血湯。

方中用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通絡;麝香芳香走竄, 開竅散結止痛, 老蔥散結通陽, 二者共呈開竅通陽之功;黃酒辛竄, 以助血行;大棗甘溫益氣, 緩和藥性, 配合活血化瘀、通陽散結開竅之品, 以防耗傷氣血。 全方共呈活血化瘀、通竅活絡之功。 若見神疲乏力, 少氣自汗等氣虛證者, 重用黃芪, 以補氣固表, 益氣行血;若兼有畏寒肢冷, 感寒加重者, 加附子、桂枝溫經活血;若天氣變化加重, 或當風而發, 可重用川芎, 加防風、白芷、荊芥穗、天麻等理氣祛風之晶。

5、氣血虧虛

症狀:頭暈目眩, 動則加劇, 遇勞則發, 面色觥白, 爪甲不榮, 神疲乏力, 心悸少寐, 納差食少, 便溏, 舌淡苔薄白, 脈細弱。

治法:補養氣血, 健運脾胃。

方藥:歸脾湯。

方中黃芪、人參、白術、當歸健脾益氣生血;龍眼肉、茯神、遠志、酸棗仁養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使其補而不滯;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有補養氣血,健運脾胃,養心安神之功效。若氣虛衛陽不固,自汗時出,易於感冒,重用黃芪,加防風、浮小麥益氣固表斂汗;脾虛濕盛,泄瀉或便溏者,加薏苡仁、澤瀉、炒扁豆,當歸炒用健脾利水;氣損及陽,兼見畏寒肢冷,腹中冷痛等陽虛症狀,加桂枝、乾薑溫中散寒;血虛較甚,面色觥白無華,加熟地、阿膠、紫河車粉(沖服)等養血補血,並重用參芪以補氣生血。

若中氣不足,清陽不升,表現時時眩暈,氣短乏力,納差神疲,便溏下墜,脈象無力者,用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升清降濁。

6、肝腎陰虛

症狀:眩暈久發不已,視力減退,兩目幹色恩澀,少寐健忘,心煩口幹,耳鳴,神疲乏力,腰酸膝軟,遺精,舌紅苔薄,脈弦細。

治法:滋養肝腎,養陰填精。

方藥:左歸丸。

方中熟地、山萸肉、山藥滋陰補腎;枸杞子、菟絲子補益肝腎,鹿角霜助腎氣,三者生精補髓,牛膝強腎益精,引藥人腎;龜板膠滋陰降火,補腎壯骨。全方共呈滋補肝腎,養陰填精之功效。若陰虛生內熱,表現咽幹口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脈弦細數者,可加炙鱉甲、知母、青蒿等滋陰清熱;心腎不交,失眠、多夢、健忘者,加阿膠、雞子黃、酸棗仁、柏子仁等交通心腎,養心安神;若水不涵木,肝陽上亢者,可加清肝、平肝、鎮肝之晶,如龍膽草、柴胡、天麻等。

健運脾胃。

方藥:歸脾湯。

方中黃芪、人參、白術、當歸健脾益氣生血;龍眼肉、茯神、遠志、酸棗仁養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使其補而不滯;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有補養氣血,健運脾胃,養心安神之功效。若氣虛衛陽不固,自汗時出,易於感冒,重用黃芪,加防風、浮小麥益氣固表斂汗;脾虛濕盛,泄瀉或便溏者,加薏苡仁、澤瀉、炒扁豆,當歸炒用健脾利水;氣損及陽,兼見畏寒肢冷,腹中冷痛等陽虛症狀,加桂枝、乾薑溫中散寒;血虛較甚,面色觥白無華,加熟地、阿膠、紫河車粉(沖服)等養血補血,並重用參芪以補氣生血。

若中氣不足,清陽不升,表現時時眩暈,氣短乏力,納差神疲,便溏下墜,脈象無力者,用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升清降濁。

6、肝腎陰虛

症狀:眩暈久發不已,視力減退,兩目幹色恩澀,少寐健忘,心煩口幹,耳鳴,神疲乏力,腰酸膝軟,遺精,舌紅苔薄,脈弦細。

治法:滋養肝腎,養陰填精。

方藥:左歸丸。

方中熟地、山萸肉、山藥滋陰補腎;枸杞子、菟絲子補益肝腎,鹿角霜助腎氣,三者生精補髓,牛膝強腎益精,引藥人腎;龜板膠滋陰降火,補腎壯骨。全方共呈滋補肝腎,養陰填精之功效。若陰虛生內熱,表現咽幹口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脈弦細數者,可加炙鱉甲、知母、青蒿等滋陰清熱;心腎不交,失眠、多夢、健忘者,加阿膠、雞子黃、酸棗仁、柏子仁等交通心腎,養心安神;若水不涵木,肝陽上亢者,可加清肝、平肝、鎮肝之晶,如龍膽草、柴胡、天麻等。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體位性眩暈的藥物

    引起眩暈的疾病種類很多,大約有上百種病可以引起眩暈,不同的疾病的因素或病因也是不一樣的.按照病變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兩大類.中樞性眩暈是由腦組織,腦神經疾病引起,比如聽神經... [詳細答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