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格的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主要應分清本虛標實的主次, 本虛主要是脾腎陰陽衰憊, 標實主要是濕濁毒邪。 若以本虛為主者, 又應分清是脾腎陽虛還是肝腎陰虛;以標實為主者, 應區分寒濕與濕熱的不同。

若由水腫發展而來, 症見面色蒼白或晦滯, 倦怠乏力, 畏寒怕冷, 四肢不溫, 尿清, 舌質淡胖, 伴有齒印者, 多偏脾腎陽虛;若由淋證發展而來, 症見頭暈眼花, 肌膚乾燥或抽筋, 牙宣, 鼻衄, 肌衄, 狂躁不安, 舌質偏紅而乾燥, 或花剝, 脈細數者, 多偏肝腎陰虛。 陽虛易致濕濁毒邪從寒化, 因而濕濁毒邪伴有陽虛證者常屬寒濕;陰虛易致濕濁毒邪從熱化,

因而濕濁毒邪伴有陰虛證者常屬濕熱。

二、治療原則

關格的治療應遵循《證治準繩, 關格》提出的“治主當緩, 治客當急”的原則。 所謂主, 是指關格之本, 即脾腎陰陽衰憊。 治主當緩, 也就是治療關格之脾腎陰陽衰憊, 應堅持長期調理, 緩緩調補脾腎之陰陽。 所謂客, 是指關格之標, 即濕濁毒邪。 治客當急, 也就是對於關格的濕濁毒邪, 要儘快祛除。 祛濁分化濁和降濁, 濕熱濁邪, 當清熱化濁;寒濕濁邪, 當溫陽散寒化濁;濕濁毒邪上犯中上二焦者, 則宜降濁, 使其從大便降泄而去。

三、分證論治

1、脾腎虧虛, 濕熱內蘊。

症狀:小便量極少, 其色黃赤, 腰酸膝軟, 倦怠乏力, 不思飲食, 晨起噁心, 偶有嘔吐, 頭痛少寐, 苔薄黃膩而乾燥,

脈細數或濡數。

治法:健脾益腎, 清熱化濁。

方藥:無比山藥丸合黃連溫膽湯。

方用山藥、茯苓、澤瀉以健脾利濕, 熟地、山茱萸、巴戟天、菟絲子、杜仲、牛膝、五味子、肉蓯蓉以益腎固澀, 半夏、陳皮化痰降逆和胃, 枳實行氣消痰而使痰隨氣下, 竹茹清熱化痰, 黃連清熱除煩。 方中赤石脂有酸澀作用, 於此證不利, 可去之。

2、脾腎陽虛, 寒濁上犯。

症狀:小便不通, 或尿量極少而色清, 面色蒼白或晦滯, 畏寒怕冷, 下肢欠溫, 泄瀉或大便稀溏, 嘔吐清水, 苔白滑, 脈沉細。

治法:溫補脾腎, 化濕降濁。

方藥:溫脾湯合吳萊萸湯。

方用附子、乾薑溫陽散寒, 人參、甘草、大棗補脾益氣, 反佐大黃苦寒降濁, 吳茱萸溫胃散寒又具下氣降濁之功, 生薑溫胃散寒, 和胃止嘔。 若嗜睡,

神識昏迷, 可加菖蒲、遠志、郁金芳化開竅, 甚則可用蘇合香丸以芳香開竅。

3、肝腎陰虛, 肝風內動。

症狀:小便量極少, 嘔惡頻作, 面部烘熱, 牙宜鼻衄, 頭暈頭痛, 目眩, 手足搐搦, 或抽筋, 舌暗紅有裂紋, 苔黃膩或焦黑而幹, 脈弦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 平肝熄風。

方藥:六味地黃丸合羚羊鉤藤湯。

前方用熟地、山茱萸、山藥滋補, 茯苓、澤瀉滲濕降濁, 丹皮引血中之濁下行。 後方用羚羊角、鉤藤涼肝熄風、清熱解痙, 配桑葉、菊花以加強平肝熄風之效, 白芍、生地養陰增液以柔肝舒筋, 貝母、竹茹清熱化痰, 茯神安抻, 生甘草調和諸藥。 甘草與白芍配伍, 又能酸甘化陰, 舒筋緩急。

4、腎病及心, 邪陷心包。

症狀:小便量極少, 甚至無尿, 胸悶, 心悸或心前區疼痛, 神識昏蒙,

循衣摸床, 或神昏譫語, 噁心嘔吐, 面白唇暗, 四肢欠溫, 痰涎壅盛, 苔白膩, 脈沉緩。

治法:豁痰降濁, 辛溫開竅。

方藥:滌痰湯合蘇合香丸。

滌痰湯以半夏、陳皮、茯苓、竹茹燥濕化痰祛濁, 生薑和胃降逆, 菖蒲、制南星豁痰開竅, 枳實下氣以利降濁, 人參、甘草扶助已虛之正氣。 蘇合香丸芳香開竅, 可用溫開水化開灌服, 昏迷者, 也可用鼻飼管灌入。

若躁狂痙厥, 可改服紫雪丹;若症見汗多, 面色蒼白, 手足厥冷, 舌質淡, 脈細微, 為陽虛欲脫, 急宜回陽固脫, 用參附東加龍骨、牡蠣;若汗多面色潮紅, 口幹, 舌紅少苔, 脈細數, 為陰液耗竭, 應重用生脈散或生脈注射液靜脈滴注以益氣斂陰固脫。

治療關格病尚可應用灌腸療法, 常用的灌腸方藥有:

1、降濁灌腸方:生大黃、生牡蠣、六月雪各30g,

濃煎120mi, 高位保留灌腸, 約2—3小時後, 應用300-500ml清水清潔灌腸, 每日1次, 連續10日為1個療程。 休息5日後, 可繼續下一個療程。

2、降氮湯:大黃30g, 桂枝30g, 煎成200ral, 保留灌腸。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