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濕熱的原因是什麼?

脾胃濕熱 , 病證名。 亦稱中焦濕熱。 多由感濕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 釀成濕

熱, 內蘊脾胃所致。 症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

而黃, 甚至面目皮膚發黃如橘子色, 舌苔黃膩, 脈濡數。 治以清熱利濕為主。

第一:脾胃濕熱的原因

中醫認為, 人體正氣不足是這個病症的內在原因, 脾胃濕熱證的形成, 雖然病因病機有

多種, 但脾胃功能狀態是決定因素。 正氣不足, 脾胃虛弱, 不能正常運化穀物水液, 水

反為濕, 穀反為滯, 濕和滯久則化熱, 可形成濕熱;同時各種疾病因素很易引發虛弱之脾

胃功能失調而生濕熱。

感受外邪

由於脾胃的生理特性, 濕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

脾為濕土, 為“受濕之區”, 濕邪最易傷脾;

胃為燥土, 喜潤惡燥易患燥病, 燥為陽熱之邪, 燥甚則熱, 胃熱脾濕結合即為濕熱。

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熱, 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濕的情況下,

外感風熱與內蘊之濕, 結合亦成濕熱。

正如薛生白所雲:“太陽內傷, 濕飲停聚, 客邪再致, 內外相引, 故病濕熱。 ”

同時外邪犯肺, 胸悶咳嗽, 氣機升降失常, 又可傷及虛弱之脾胃, 致濕從內生, 鬱而化熱, 形成濕熱。

飲食不節

無節制的飲食是傷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見的病因。

“飲食自倍, 脾胃乃傷”。 嗜酒、

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不潔的飲食, 無規律的飲食均易傷及脾胃, 引起食滯、濕阻、氣

滯等, 而食滯、濕阻、氣滯日久均可化熱。

酒性本身即“氣熱而質濕”, 氣滯也是水濕

停聚的重要因素, 肥甘厚味成極具生濕助熱的特性,

可見諸多飲食不節因素均可成為脾

胃濕熱證形成的病因, 胃雖喜潤惡燥, 但脾胃濕熱的形成與胃也有直接的關係。 食物先

由胃納, 臨床常先見胃納失常的症狀如胃脘痞滿、納呆、噁心等。 脾與胃共為中土, 生

理上協調合作, 共同完成納化功能, 病理上互相影響, 所以濕熱證與胃的關係密不可

分, 故稱脾胃濕熱證。

情志因素

“脾在志為思”, “思則氣結”。

張景岳曾說:“但苦思難釋則傷脾”。

過度思慮, 情志不暢, 會影響肝的疏泄功能, 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協調脾氣健運的重要條件。

即“土得木而達”。

肝失疏泄無以調暢氣機, 脾升胃降失調, 脾失健運生濕, 濕鬱化熱, 濕熱乃成。

當然, 上述病因在不同的個體會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證, 這是由個體的體質素質不同, 脾胃功能性狀不同, 對病因作用反應的形式不同所決定的。

脾胃濕熱的症狀

1、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

2、口幹口苦,渴不欲飲,口甜粘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噁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編輯推薦:

艾灸能治脾胃失調嗎 艾灸治療脾胃濕熱的方法

肝膽濕熱證 脾胃濕熱和肝膽濕熱的區別

如何去除體內濕氣

脾胃濕熱的症狀

1、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

2、口幹口苦,渴不欲飲,口甜粘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噁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編輯推薦:

艾灸能治脾胃失調嗎 艾灸治療脾胃濕熱的方法

肝膽濕熱證 脾胃濕熱和肝膽濕熱的區別

如何去除體內濕氣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