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暑濕傷陽型濕溫

病因病機:陰邪外鬱, 故頭重頭痛而畏寒;陽氣被遏, 故蒸熱煩燥而口渴。 暑必兼濕, 故自汗內幹, 太陰則吐利。 李時珍曰:有處高堂大廈而中暑者, 緣納涼太過, 飲冷太多, 陽氣為陰邪所遏, 故見頭痛惡寒之證。 暑月乘涼飲冷, 陽氣為陰寒所逼。

證候表現:皮膚蒸熱, 凜凜畏寒, 頭痛頭重, 自汗煩渴, 或腹痛吐瀉者。

處方:宜用《局方》香薷飲:香薷、厚樸、扁豆。 故用香薷之辛溫以散陰邪, 而發越陽氣;厚朴之苦溫除濕邪, 而通行滯氣;扁豆之甘淡消暑濕, 而調和中氣。 倘無惡寒頭痛之外證, 即無取香薷之辛香走竄;無腹痛吐利之裡證,

亦無取厚樸、扁豆之疏滯和中矣。 故熱渴甚者, 加黃連以清裡熱, 名四味香薷飲。 減去扁豆, 名黃連香薷飲。 濕甚於裡, 腹膨瀉泄者, 去黃連加茯苓、甘草, 名五物香薷飲。 若中虛氣怯, 汗出多者, 加入黃芪、人參、白術、廣皮、木瓜, 名十味香薷飲。 然香薷之用, 總為陰暑外襲而設, 不可用以治濕熱傷陽之陽暑也。 用香薷以發越陽氣, 散水和脾則愈, 此正言陰暑也。 又雲: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 猶冬月之用麻黃, 氣虛者不可多服。 今人謂能解暑, 用以代茶, 誤矣。 李士材曰:香薷為夏月發散之藥, 其性溫熱, 只宜於中暑之人, 若中熱之人誤服之, 反成大害。 此言宜於陰暑, 不宜於陽暑也。

釋名:此感受暑月陰寒之邪, 名曰陰暑。

鑒別診斷:《經》雲:脈虛身熱,

得之傷暑。 後人又謂動而得之為中熱;靜而得之為中暑。 以致後人有謂暑是熱邪者, 有謂暑是寒邪者, 紛紛不一。 不知暑月六陽盡出於地上, 凡陽氣有餘於外者, 必不足於中。 故《經》謂傷暑之脈多虛, 原未定其為寒為熱也。 總之, 暑月受病, 無論寒熱, 皆謂之暑, 但有陰暑、陽暑之辨耳。

出處:《溫熱病指南集》·濕溫證條例(篇)·濕溫(節)

原文:暑月乘涼飲冷, 陽氣為陰寒所逼, 皮膚蒸熱, 凜凜畏寒, 頭痛頭重, 自汗煩渴, 或腹痛吐瀉者, 宜用《局方》香薷飲:香薷、厚樸、扁豆。 此感受暑月陰寒之邪, 名曰陰暑。 陰邪外鬱, 故頭重頭痛而畏寒;陽氣被遏, 故蒸熱煩燥而口渴。 暑必兼濕, 故自汗內幹, 太陰則吐利, 故用香薷之辛溫以散陰邪, 而發越陽氣;厚朴之苦溫除濕邪,

而通行滯氣;扁豆之甘淡消暑濕, 而調和中氣。 倘無惡寒頭痛之外證, 即無取香薷之辛香走竄;無腹痛吐利之裡證, 亦無取厚樸、扁豆之疏滯和中矣。 故熱渴甚者, 加黃連以清裡熱, 名四味香薷飲。 減去扁豆, 名黃連香薷飲。 濕甚於裡, 腹膨瀉泄者, 去黃連加茯苓、甘草, 名五物香薷飲。 若中虛氣怯, 汗出多者, 加入黃芪、人參、白術、廣皮、木瓜, 名十味香薷飲。 然香薷之用, 總為陰暑外襲而設, 不可用以治濕熱傷陽之陽暑也。 《經》雲:脈虛身熱, 得之傷暑。 後人又謂動而得之為中熱;靜而得之為中暑。 以致後人有謂暑是熱邪者, 有謂暑是寒邪者, 紛紛不一。 不知暑月六陽盡出於地上, 凡陽氣有餘於外者, 必不足於中。 故《經》謂傷暑之脈多虛, 原未定其為寒為熱也。
總之, 暑月受病, 無論寒熱, 皆謂之暑, 但有陰暑、陽暑之辨耳。 李時珍曰:有處高堂大廈而中暑者, 緣納涼太過, 飲冷太多, 陽氣為陰邪所遏, 故見頭痛惡寒之證, 用香薷以發越陽氣, 散水和脾則愈, 此正言陰暑也。 又雲: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 猶冬月之用麻黃, 氣虛者不可多服。 今人謂能解暑, 用以代茶, 誤矣。 李士材曰:香薷為夏月發散之藥, 其性溫熱, 只宜於中暑之人, 若中熱之人誤服之, 反成大害。 此言宜於陰暑, 不宜於陽暑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