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治法
1、陽虛痰凝患部隱隱作痛.不紅不熱, 腫脹不顯, 繼而關節活動障礙, 動則痛甚;伴神疲乏力, 食欲減退, 畏寒肢冷;舌淡紅, 苔薄白, 脈沉細無力。
辨證分析:陽氣不足, 氣血虧損, 風寒痰濁之邪乘虛侵入筋骨, 使骨骼氣血失和, 寒痰凝集, 瘀阻不通, 故患處隱痛, 功能活動障礙;氣血不足, 陽氣虛弱, 故神疲乏力, 畏寒肢冷;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為陽虛之象。
治法:益腎溫經, 散寒化痰。
方藥:陽和東加減。
2、痰化熱釀膿局部腫脹明顯, 膚色轉紅, 膿腫形成, 按之應指;身熱朝輕暮重;舌質紅, 苔薄黃、脈弦細數。
辨證分析:風寒痰濕之邪蘊久化熱,
治法:育陰清熱, 托毒透膿。
方藥:托裡消毒散加減。
3、陰虛火旺破潰後流膿稀薄, 夾有敗絮樣物, 形成竇道;伴午後潮熱, 顴紅, 夜間盜汗, 口燥咽幹, 食欲減退, 心悸失眠;舌紅, 少苔, 脈細數。
辨證分析:素體精氣虧損, 病後蘊熱傷陰, 潰後流膿耗傷陰血, 皆可致陰液虧損, 陰虛生內熱, 故見午後潮熱, 夜間盜汗, 口燥咽幹;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象。
治法:養陰除蒸。
方藥:清骨散加減。
二、外治法
初期用回陽玉龍膏外敷, 或陽和解凝膏摻黑退消蓋貼;成膿期可穿刺抽膿, 或切開引流;潰後期用五五丹藥線提膿去腐,
其他治療
一、本病各期五虛象時, 可內服鹿角粉, 一次3G, 或小金片每次4片, 或虎掙散每次0.3G, —日2次。
二、抗癆治療.用雷米封、鏈黴素、乙胺丁醇等抗癆藥物。
三、根據不同病情, 採用病灶清除術或關節融合術, 徹底治療原發病灶。
預防與調攝
1、增加營養, 提高自身抵抗力。
2、長期臥床, 或併發癱瘓者, 應注意經常幫助其變換體位和擦浴, 預防褥瘡發生。
3、病變以關節為主, 應限制病變關節活動。 凡病變在胸、腰椎者, 應睡木板床;病變在四肢關節者, 應用夾板或石膏固定, 亦可作皮膚牽引, 以保持功能位置。
4、積極治療肺結核、腸結核等原發結核病灶, 以預防本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