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可分為代償期和失代償期, 前者可無明顯症狀, 後者可出現腹部膨脹如鼓, 伴有小便短少, 腹壁青筋暴露等表現, 與中醫的“水臌”相類似, 可歸屬于“單腹脹”、“鼓脹”等範疇。 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主要由於酒食不節、情志所傷、血吸蟲感染, 以及黃疸、積聚遷延日久所致。
其中, 嗜酒過度, 或飲食不節, 使脾胃受損, 運化失職, 升降失司, 酒濕濁氣蘊藉中焦, 以致清濁相混, 壅塞中焦, 土壅木鬱, 肝失疏泄, 氣滯血瘀, 水濕停聚而致腹部脹大。
情志抑鬱, 肝氣鬱結, 可致肝之脈絡為瘀血阻滯, 而肝氣鬱結, 橫逆克脾, 運化失職,
遭受血吸蟲感染, 治療不及時, 晚期內傷肝脾, 傷肝則氣滯血瘀, 傷脾則升降失常, 水濕停聚, 而見腹部脹大。
黃疸屬濕邪致病, 濕邪困脾, 土壅木鬱, 肝脾受損, 日久及腎, 導致腹部脹大。
積證日久, 積塊增大, 影響氣血運行, 氣血瘀阻, 水濕停聚不化成為本病。
總之, 肝硬化的病變臟腑在肝, 與脾、腎密切相關, 初起在肝、脾, 久則及腎。 基本病機為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 氣滯、血瘀、水停腹中, 正如《醫門法律·脹病論》中所說:“脹病亦不外水裹、氣結、血瘀。 ”其特點為本虛標實。 本病晚期水濕鬱而化熱, 蒙蔽心神, 引動肝風, 迫血妄行, 導致患者出現神昏、驚厥、出血等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