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陰虛型小兒咳嗽

證候表現:乾咳無痰, 或痰少而粘, 不易咯出, 口渴, 咽幹, 喉癢, 聲音嘶啞, 午後潮熱或手足心熱, 盜汗, 舌紅, 苔少或見花剝苔, 脈細數。

病因病機:肺熱傷陰, 陰虛火旺, 故乾咳無痰, 咽幹, 聲音嘶啞。 陰虛則內熱, 故午後潮熱。 熱傷血絡, 故咳嗽痰中帶血。 舌紅, 脈細數, 為陰虛之象。

治則治法:滋陰潤肺。

處方:沙參麥冬東加減。

出處:《中醫兒科學》·第一章常見病證(篇)·第二節咳嗽(章)

原文:陰虛咳嗽症狀乾咳無痰, 或痰少而粘, 不易咯出, 口渴, 咽幹, 喉癢, 聲音嘶啞, 午後潮熱或手足心熱, 盜汗, 舌紅, 苔少或見花剝苔, 脈細數。 證候分析肺熱傷陰,

陰虛火旺, 故乾咳無痰, 咽幹, 聲音嘶啞。 陰虛則內熱, 故午後潮熱。 熱傷血絡, 故咳嗽痰中帶血。 舌紅, 脈細數, 為陰虛之象。 治法滋陰潤肺。 方藥沙參麥冬東加減。 本方養陰潤肺止咳。 陰虛明顯者, 加生地、玄參養陰生津;肺熱重者, 加知母清肺熱;痰中帶血者, 加茅根、藕節、阿膠涼血止血;潮熱盜汗者, 加銀柴胡、青蒿、鱉甲、地骨皮滋陰退熱;氣陰兩虛, 兼自汗氣短, 苔花剝者, 加五味子、黃芪、玉竹、茯苓、炙甘草氣陰雙補, 乾咳, 長期不愈, 咽喉紅赤、乾燥, 有濾泡者, 加玄參、生地、馬勃、板藍根、甘草、桔梗清利咽喉, 護陰止咳。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