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亦稱紫斑, 以血液溢於皮膚、粘膜之下, 出現瘀點瘀斑, 壓之不退色為其臨床特徵, 是小兒常見的出血性疾病之一。 常伴鼻衄、齒衄, 甚則嘔血、便血、尿血。 本病屬血證範疇, 中醫古籍中所記載的“葡萄疫”、“肌衄”、“斑毒”等病證, 與本病有相似之處。
本病包括西醫學的過敏性紫癜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發病年齡多為3-14歲, 尤以學齡兒童多見, 男性多於女性, 春季發病較多。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發病年齡多為2-5歲, 男女發病無差異, 其死亡率約1%, 主要致死原因為顱內出血。
病因病機
紫癜以病在血分為主,
由於小兒稚陰稚陽, 氣血未充, 衛外不固, 外感時令之邪, 六氣皆從火化, 蘊郁於皮毛肌肉之間。 風熱之邪與氣血相搏, 熱傷血絡, 迫血妄行, 溢於脈外, 滲于皮下, 發為紫癜。 邪重者, 還可傷其陰絡, 出現便血、尿血等。 若血熱妄行, 瘀積腸絡, 可致劇烈腹痛。 挾濕留注關節, 則可見局部腫痛, 屈伸不利。
若小兒先天稟賦不足, 或疾病遷延日久, 耗氣傷陰, 均可致氣虛朋傷, 病情由實轉虛, 或虛實夾雜。 氣虛則統攝無權, 氣不攝血, 血液不循常道而溢於脈外;陰虛火炎, 血隨火動,
人體血生於脾, 藏於肝, 源於腎而主於心, 血在脈中周而復始迴圈流行, 依賴於心之推動, 脾之統攝, 肝之儲藏。 若心、肝、脾功能受損, 血行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 重則吐衄便血。 綜上所述, 本病外因為外感風熱, 內因為氣陰虧虛。 早期多為風熱傷絡, 熱迫血行, 屬實證;後期由實轉虛, 或虛實並見, 多為氣虛失攝, 陰虛火炎。 病位多在心、肝、脾、腎。
臨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本病發病多較急, 出血為其主症。 除皮膚、粘膜出現紫癜外, 常伴鼻衄、齒衄、嘔血、便血、尿血等。 出血嚴重者, 可見面色蒼白等血虛症狀, 甚則發生虛脫。
二、鑒別診斷
應注意鑒別本病是過敏性紫癜還是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1、過敏性紫癜發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服食某些藥物、食物等誘因。
2、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皮膚粘膜見瘀點、瘀斑。 瘀點多為針頭樣大小, 一般不高出皮面, 多不對稱, 可遍及全身, 但以四肢及頭面部多見。 可伴有鼻衄、齒衄、尿血、便血等。 嚴重者可併發顱內出血。 血小板計數明顯減少, 急性型一般低於20乘以10的9次方除以L, 慢性型一般在30x10的9次方除以L—80X10的9次方除以L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