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兒童>正文

在什麼情況下為孩子鼓掌

養生之道網導讀:

鼓勵孩子是一種藝術, 也需要技術, 在什麼情況下為孩子鼓掌是家長應該像美國媽媽學習的一點,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應該在什麼情況下為孩子鼓掌。

一、孩子踢足球的時候盡了全力, 他的球隊仍然輸了的時候

二、孩子跌倒後, 自己爬起來的時候

三、孩子第一次登臺表演, 緊張的說不出話的時候

四、孩子射門十次, 進唯一次球的時候

五、孩子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 自己去鄰居家道歉, 並幫爸爸割草坪領取報酬賠償的時候

六、孩子自己動手捏了一個很醜很醜的泥人的時候

七、孩子參加了學校的唱詩班的時候

八、孩子為了夥伴挑戰小混混的時候

九、孩子忙了一天, 一份報紙也沒賣出的時候

十、孩子帶回來一條流浪狗的時候

學會鼓勵孩子

1、相信人的潛能是無限的。

要知道, 人是宇宙的精靈, 他身上具有幾乎無限的潛在的能力。 只要經過適當的開發, 任何事都可以學會。

所以, 當我們的孩子在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中遇到挫折時, 做家長的成年人, 必須給孩子以鼓勵。 通過家長的鼓勵, 家長傳達對孩子能力的信任, 對孩子人格的信任的良性資訊。 這種被人信任的資訊, 對孩子是一種極大的上推力。 使得孩子有了力量來克服他每時每刻都會遇到的困難。

2、鼓勵孩子是我們家長每天要做的動作。

孩子是一個在成長中的人,

他的能力還在培養之中, 而他的價值觀也在建立之中。 就是說我們的孩子不會自動把事情做對, 他出差錯是完全正常的。 當孩子是因為能力問題把事情做錯了時, 家長應該教會孩子把事情做對的技巧。 並通過鼓勵把孩子從挫折感中拉出來;當孩子因為不知道什麼對錯而把事情做錯了時, 家長應該及時幫助孩子分清是非, 並用鼓勵把孩子從迷茫中解救出來。

3、“沒關係, 下次再來!”

當孩子失敗時, 家長應該用這句話, 打消孩子的失敗感。

在孩子的世界裡, 他們所面臨的競爭壓力, 要遠遠超過我們成年人:首先, 他們自己的能力不足, 需要系統訓練。 其次, 他們的行為被用預先制定的統一標準(考試卷)來衡量。

第三, 參與競爭的人數眾多(每班人數70-80人)。 第四, 如果達不到要求就被打罵不讓吃飯。

我們設想一下, 如果把一個班級學生的家長, 組成一個新班級, 讓他們學習與他們年齡相適應的課程, 對他們的要求和他們的孩子相同, 給他們的生存與學習環境也與他們的孩子相同。 我敢說, 有一半的家長會進精神病院。

很多家長自己在童年時, 就沒有學好, 當輪到他的孩子學習時, 他早已經忘記了童年的感受。 當孩子沒有學習好某一科功課時, 他們就對孩子嚴厲懲罰, 仿佛孩子能學習好而故意不學好。 其實如果孩子能學習好, 沒有孩子故意不學好, 能考100分, 沒有孩子故意考30分。

作為家長我們必須牢記, 孩子是在成長中的人,

他的能力還在發展之中, 決不能用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他們。 當孩子失敗時, 家長應滿懷慈悲之心, 用鼓勵來恢復孩子的勇氣。

4、“沒問題, 我相信你!”

當孩子遇到不敢做的事情時, 家長應該用這句話來鼓起孩子的勇氣。

孩子在學習、交友和學校集體生活中, 隨時都會遇到沒有做過的事情, 心中充滿恐懼, 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做家長的隨時準備給孩子以鼓勵。 孩子的信心和勇氣來自家長的鼓勵。 當家長不斷地告訴孩子“沒問題, 我相信你”時, 孩子從家長那裡獲得了力量, 才勇敢地面對他生活中的難題。

5、鼓勵的通用公式:鼓勵=信任孩子(人格、能力)+我相信你能行+身體接觸。

為了恢復孩子的勇氣和信心, 家長不但用語言告訴孩子,

你相信他的人格和能力, 鼓動孩子去嘗試或再試, 更重要的是要與孩子有身體接觸, 通過擁抱、拍打孩子肩膀或撫摸孩子的頭髮等方式, 把信任和力量傳達給孩子。 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力量, 使他們恢復勇氣和自信。

父母應激勵孩子重拾自信

有一篇文章, 關於一個母親激勵孩子的故事, 相信大家都看過, 並被感動過。 當幼稚園老師在家長會上對母親說, 你兒子有多動症時, 她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你了, 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 現在能坐三分鐘了。 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羡慕媽媽, 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 ”那天晚上, 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 並且沒讓她喂。 小學時, 老師懷疑她的兒子智力上有障礙, 可是她卻對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 。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上了初中,兒子的名字已經不在差生的行列了。她有些不習慣。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 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結果可想而知,兒子高中畢業了,考上了清華大學……

這篇小文,我曾經覺得只屬於《讀者》這樣的雜誌中,屬於那種勵志文,看了會讓你很激動很振奮很感動,但可能就只是用來讓你嚮往的,是你可能達不到的一種境界。

我沒想到,有一天我也用上了這個辦法。當然不能和這位偉大的母親相比,可好歹,我也使用了類似的鼓勵、表揚方式,説明了小米儘快地融入一個環境並成長。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我思來想去,還是小米同學強大精神抗壓力和韌性在支持著她。

參加過某英語培訓機構的試聽課後,小米很喜歡那兒的氣氛,而我也看中課程裡的一個環節,即通過小組成員的區域合作,共同完成一個專案,然後用英文把這個項目給介紹出來----哪怕是用中文說,我都覺得對孩子的邏輯思維、合作能力、動手能力以及語言表達等是個鍛煉啊!於是和小米商量後,給她報了名。而因為某些原因,小米是插班進去的,班上的其他小朋友基本都在這兒上了近一年的英語課,只有小米是新加入的,對於老師的全英文授課,基本聽不懂。

第一節課上完,我和老師溝通,老師說小米上課時什麼也不說,和課程顧問介紹小米時說的活潑易溝通不太象,在小組區域合作時剛開始也不配合,後來經勸說才開始動手。不過也可以理解,畢竟是第一節課,慢慢來,不著急。

小米問我和老師都說了什麼,我說老師誇你第一天去雖然有點害羞,但還是鼓起勇氣和小朋友一起動手合作了,我覺得你願意參與,這一點非常好。所以媽媽相信小米一定能很快地融入這個環境裡。小米笑眯眯地沒說話。

小米上的第二節課正好是公開課,有半個小時的公開時間,可以讓家長們觀看孩子們的表現。之前只知道小米是插班進入的,會有差距,可當我親眼看到其他孩子的表現時,才知道這差距不是一點點。老師提問時,孩子們都是非常投入地大聲地回答,只有小米是沉默地坐在一旁。當老師讓小朋友一個個上前回答問題時,小米的回答幾乎聽不到聲音。兩相對比之下,失望肯定是有的,可我還是記住了那句話,慢慢來,不著急。

當天回家的路上,小米自己告訴我,她還是很害羞,不敢回答問題,而且很多她都不聽不懂。我說這很正常啊,我也有沒聽懂的地方,等你上的時間長了,學的多了,就會比媽媽還更能聽懂老師說的了。而媽媽已經看到小米在努力地適應了,尤其是唱歌跳舞的環節,我看到小米的動作就做得相當到位,雖然小米還不太會唱,可已經努力在跟著跳了,對不對?我相信再上幾次課,小米就能把歌完整地唱給媽媽聽了。小米笑眯眯地點頭。

第三節課下課後,兩個老師都爭著告訴我,小米今天表現得很好,別的小朋友在展示創作時,小米在下頭認真地聽,不時地鼓掌,還大聲地說“You are wonderful!”回答問題時也比之前大聲多了。

小米呢,也是笑眯眯地告訴我,她今天勇敢地回答問題了!happy老師還給了她一顆桃心。我也把老師表揚她的這一段,著重地和她進行了分享,告訴她,媽媽覺得很驕傲。

第四節課、第五節課……小米一直在努力跟進,並在課後抓著我和她一起複習老師在課堂上教的句型。課上玩遊戲時,她還會學著去觀察別的小朋友是怎麼玩的,等她瞭解了之後,也會舉手申請參與到其中……甚至,她還結交了朋友!

等到第十一節課時,他們的那個課程告一段落。就如上幼稚園的小朋友會從小班升到中班一樣,這個課程結束之後,也會進入到第二個階段。而在這之前,老師會給她們舉行第一階段的畢業小典禮,對第一階段的學習進行回顧和總結。家長們自然是要參加的。小典禮上播放了一段視頻,是小朋友們在學習中的表現,小米是最後加入的,圖片與視頻片斷自然不多,可讓我非常意外的是,在視頻的最後,老師居然放了一小段小米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片斷,整句整句的完整輸出,讓我實在無法和第二節公開課上小米的表現聯繫起來。這個變化真的太大了,而老師更是在視頻中寫了一句畫外音“你們看到我的進步了嗎?”

那一段視頻,看得我直想落淚,激動得甚至忘了翻拍下來。

小典禮上還有一個小頒獎禮,當然每個孩子都會有獎狀,只不過是獎項不同。我原以為小米得的應該會是一個“進步獎”,因為我看到她的太多進步了。可沒想到,老師頒發給小米的,居然是“合作小達人”----小米和小朋友的合作互助,更超乎老師的想像。

有的時候我甚至會把自己代入小米的角色,換作是我,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在一個聽不懂的環境裡,在別人都很強的環境裡,我可能會自卑,可能會自暴自棄,可能會鬧著不想再學了。可是小米比我強多了,這其中固然有我和老師的鼓勵,更有著她自己的堅持。

而鼓勵,也許只占了小部分的原因,但沒有鼓勵,卻也萬萬不行。稱讚和鼓勵,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信心,會讓他們更有自信,更有動力,去完成或堅持一件事。不管是學習,還是其他任何方面,只要孩子有一點進步,哪怕是十分之一的比例,也要放大這一點,也許就是這一點,最後會變成了十分。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就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 -30%,而受過激勵後,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4倍。在小米上英語課的這一段期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鼓勵的強大力量。

威廉?詹姆斯還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共性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想想也是,不僅是孩子,其實大人也一樣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賞識。要不為什麼都說知音難遇呢?當你做的某件事,獲得別人的肯定、讚揚時,毫無疑問,你會充滿了鬥志,會如肋上插了雙翼、打了雞血一般,更投入、更努力。

當然,鼓勵也是需要技術含量的。

首先,不能是空泛的鼓勵或表揚。

“你最棒”“你真聰明”“真是個好孩子”……這樣的表揚、鼓勵你說過沒?我必須承認,我說過,即使早就看到網上有專家說表揚要具體不能空泛時,還是曾經經常這麼說過。可慢慢地,我發現這樣的表揚、鼓勵很容易導致孩子有挫折感,因為她想要一直這麼棒、這麼聰明,一旦有了一些不好的行為,或是被媽媽批評時,就會覺得自己不再是好孩子了。這就是表揚、鼓勵太空泛所帶來的後果。那以後,我開始有意識地把表揚、鼓勵具體明確,比如小米上英語課的例子,又比如當小米主動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好能及時歸位時,我就針對這一點,熱烈地表揚了她,並鼓勵她堅持下來。果然,這以後小米的玩具再沒亂扔過,自己分了美容美區、益智區、娃娃家、積木區等,每次玩好都會分門別類地歸位元。最近又開始發展到讀完書也收拾了——擁有四個書架的小米,要收拾書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其次,鼓勵重在過程,目標是行為

不積矽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家長應該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一點點小進步和努力,而不是給孩子提出太高的期望,當孩子覺得目標或結果可能是遙不可及時,就往往會反抗或退縮。所以鼓勵的應該是孩子努力的過程或行為,針對目前的行為鼓勵孩子發展一些可實現的小小的進步或努力方向,一步步地前行,最終的結果,會讓你和孩子都想像不到的。當家長關注的是孩子日常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時,將來才有可能會有一大步。這一點,在那篇勵志文中展現得再淋漓盡致不過了。而小米之所以能堅持在英語課上,又能把歸位玩具這一習慣堅持下來,也是如此。每一天,小米把玩具歸完位元,我都會給予鼓勵,甚至給小米找了一張記錄卡,該同學自己每次在歸位元玩具後都會給自己畫一朵小花,慢慢地,小花越來越多,習慣也就慢慢養成了。

再次,鼓勵重在發現孩子的優點和潛力,並包容孩子的不足之處。

可是她卻對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 。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上了初中,兒子的名字已經不在差生的行列了。她有些不習慣。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 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結果可想而知,兒子高中畢業了,考上了清華大學……

這篇小文,我曾經覺得只屬於《讀者》這樣的雜誌中,屬於那種勵志文,看了會讓你很激動很振奮很感動,但可能就只是用來讓你嚮往的,是你可能達不到的一種境界。

我沒想到,有一天我也用上了這個辦法。當然不能和這位偉大的母親相比,可好歹,我也使用了類似的鼓勵、表揚方式,説明了小米儘快地融入一個環境並成長。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我思來想去,還是小米同學強大精神抗壓力和韌性在支持著她。

參加過某英語培訓機構的試聽課後,小米很喜歡那兒的氣氛,而我也看中課程裡的一個環節,即通過小組成員的區域合作,共同完成一個專案,然後用英文把這個項目給介紹出來----哪怕是用中文說,我都覺得對孩子的邏輯思維、合作能力、動手能力以及語言表達等是個鍛煉啊!於是和小米商量後,給她報了名。而因為某些原因,小米是插班進去的,班上的其他小朋友基本都在這兒上了近一年的英語課,只有小米是新加入的,對於老師的全英文授課,基本聽不懂。

第一節課上完,我和老師溝通,老師說小米上課時什麼也不說,和課程顧問介紹小米時說的活潑易溝通不太象,在小組區域合作時剛開始也不配合,後來經勸說才開始動手。不過也可以理解,畢竟是第一節課,慢慢來,不著急。

小米問我和老師都說了什麼,我說老師誇你第一天去雖然有點害羞,但還是鼓起勇氣和小朋友一起動手合作了,我覺得你願意參與,這一點非常好。所以媽媽相信小米一定能很快地融入這個環境裡。小米笑眯眯地沒說話。

小米上的第二節課正好是公開課,有半個小時的公開時間,可以讓家長們觀看孩子們的表現。之前只知道小米是插班進入的,會有差距,可當我親眼看到其他孩子的表現時,才知道這差距不是一點點。老師提問時,孩子們都是非常投入地大聲地回答,只有小米是沉默地坐在一旁。當老師讓小朋友一個個上前回答問題時,小米的回答幾乎聽不到聲音。兩相對比之下,失望肯定是有的,可我還是記住了那句話,慢慢來,不著急。

當天回家的路上,小米自己告訴我,她還是很害羞,不敢回答問題,而且很多她都不聽不懂。我說這很正常啊,我也有沒聽懂的地方,等你上的時間長了,學的多了,就會比媽媽還更能聽懂老師說的了。而媽媽已經看到小米在努力地適應了,尤其是唱歌跳舞的環節,我看到小米的動作就做得相當到位,雖然小米還不太會唱,可已經努力在跟著跳了,對不對?我相信再上幾次課,小米就能把歌完整地唱給媽媽聽了。小米笑眯眯地點頭。

第三節課下課後,兩個老師都爭著告訴我,小米今天表現得很好,別的小朋友在展示創作時,小米在下頭認真地聽,不時地鼓掌,還大聲地說“You are wonderful!”回答問題時也比之前大聲多了。

小米呢,也是笑眯眯地告訴我,她今天勇敢地回答問題了!happy老師還給了她一顆桃心。我也把老師表揚她的這一段,著重地和她進行了分享,告訴她,媽媽覺得很驕傲。

第四節課、第五節課……小米一直在努力跟進,並在課後抓著我和她一起複習老師在課堂上教的句型。課上玩遊戲時,她還會學著去觀察別的小朋友是怎麼玩的,等她瞭解了之後,也會舉手申請參與到其中……甚至,她還結交了朋友!

等到第十一節課時,他們的那個課程告一段落。就如上幼稚園的小朋友會從小班升到中班一樣,這個課程結束之後,也會進入到第二個階段。而在這之前,老師會給她們舉行第一階段的畢業小典禮,對第一階段的學習進行回顧和總結。家長們自然是要參加的。小典禮上播放了一段視頻,是小朋友們在學習中的表現,小米是最後加入的,圖片與視頻片斷自然不多,可讓我非常意外的是,在視頻的最後,老師居然放了一小段小米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片斷,整句整句的完整輸出,讓我實在無法和第二節公開課上小米的表現聯繫起來。這個變化真的太大了,而老師更是在視頻中寫了一句畫外音“你們看到我的進步了嗎?”

那一段視頻,看得我直想落淚,激動得甚至忘了翻拍下來。

小典禮上還有一個小頒獎禮,當然每個孩子都會有獎狀,只不過是獎項不同。我原以為小米得的應該會是一個“進步獎”,因為我看到她的太多進步了。可沒想到,老師頒發給小米的,居然是“合作小達人”----小米和小朋友的合作互助,更超乎老師的想像。

有的時候我甚至會把自己代入小米的角色,換作是我,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在一個聽不懂的環境裡,在別人都很強的環境裡,我可能會自卑,可能會自暴自棄,可能會鬧著不想再學了。可是小米比我強多了,這其中固然有我和老師的鼓勵,更有著她自己的堅持。

而鼓勵,也許只占了小部分的原因,但沒有鼓勵,卻也萬萬不行。稱讚和鼓勵,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信心,會讓他們更有自信,更有動力,去完成或堅持一件事。不管是學習,還是其他任何方面,只要孩子有一點進步,哪怕是十分之一的比例,也要放大這一點,也許就是這一點,最後會變成了十分。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就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 -30%,而受過激勵後,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4倍。在小米上英語課的這一段期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鼓勵的強大力量。

威廉?詹姆斯還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共性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想想也是,不僅是孩子,其實大人也一樣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賞識。要不為什麼都說知音難遇呢?當你做的某件事,獲得別人的肯定、讚揚時,毫無疑問,你會充滿了鬥志,會如肋上插了雙翼、打了雞血一般,更投入、更努力。

當然,鼓勵也是需要技術含量的。

首先,不能是空泛的鼓勵或表揚。

“你最棒”“你真聰明”“真是個好孩子”……這樣的表揚、鼓勵你說過沒?我必須承認,我說過,即使早就看到網上有專家說表揚要具體不能空泛時,還是曾經經常這麼說過。可慢慢地,我發現這樣的表揚、鼓勵很容易導致孩子有挫折感,因為她想要一直這麼棒、這麼聰明,一旦有了一些不好的行為,或是被媽媽批評時,就會覺得自己不再是好孩子了。這就是表揚、鼓勵太空泛所帶來的後果。那以後,我開始有意識地把表揚、鼓勵具體明確,比如小米上英語課的例子,又比如當小米主動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好能及時歸位時,我就針對這一點,熱烈地表揚了她,並鼓勵她堅持下來。果然,這以後小米的玩具再沒亂扔過,自己分了美容美區、益智區、娃娃家、積木區等,每次玩好都會分門別類地歸位元。最近又開始發展到讀完書也收拾了——擁有四個書架的小米,要收拾書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其次,鼓勵重在過程,目標是行為

不積矽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家長應該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一點點小進步和努力,而不是給孩子提出太高的期望,當孩子覺得目標或結果可能是遙不可及時,就往往會反抗或退縮。所以鼓勵的應該是孩子努力的過程或行為,針對目前的行為鼓勵孩子發展一些可實現的小小的進步或努力方向,一步步地前行,最終的結果,會讓你和孩子都想像不到的。當家長關注的是孩子日常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時,將來才有可能會有一大步。這一點,在那篇勵志文中展現得再淋漓盡致不過了。而小米之所以能堅持在英語課上,又能把歸位玩具這一習慣堅持下來,也是如此。每一天,小米把玩具歸完位元,我都會給予鼓勵,甚至給小米找了一張記錄卡,該同學自己每次在歸位元玩具後都會給自己畫一朵小花,慢慢地,小花越來越多,習慣也就慢慢養成了。

再次,鼓勵重在發現孩子的優點和潛力,並包容孩子的不足之處。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