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誰偷走了你剛才的記憶?

養生之道網導讀:

再沒有什麼比記憶還讓人灰心喪氣的了。 它真是一件設計糟糕的產品——即使是片刻之前的事情, 轉眼間也會忘得一乾二淨。 你在電腦前寫著文章, 決定去書房查些資料, 可當你來到書架前, 卻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 類似的場景, 真讓人抓狂!究竟是誰偷走了你剛才的記憶?

使人遺忘的神奇之門

在“陰謀論者”的眼中, 這件事情絕不簡單:“每當你走進一間房間, 卻忘了自己進去時想幹什麼時, 其實都是房間裡有個外星人正好被你撞見了。 火速趕來的黑衣人特工將外星人處理掉後消除了你的記憶,

而你原來本想做什麼事的記憶也被一起消除了。 ”

不過, 玩笑歸玩笑, 從美國聖母大學的加百利?雷萬斯基(Gabriel A. Radvansky)等人在2011年發表的研究看來, 門的確是個不祥的事物。 僅僅是穿過一扇門, 就會誘發人遺忘剛才的事情。

在實驗中, 參與者在電腦前控制一個人物在虛擬空間裡走動。 他們要從一張桌子上拿起一件物品, 放進“包”裡, 然後走到另一張桌子前放下。 有時, 兩張桌子都在同一個大房間裡;有時, 人物需要穿過一扇門, 才能到達另一間房間裡的桌子。 當人物剛經過一扇門, 或在同一間房間走過相同的距離時, 程式會讓參與者就他們正拿著或剛放下的物品做出判斷, 記錄他們的反應時間和錯誤率。 而在另一個實驗中,

研究者把實驗搬到現實生活中。 虛擬的電腦空間換成了真實的房間。 參與者把物體放在鞋盒中, 在桌子間移動, 同時攜帶筆記型電腦, 隨時回答問題。

兩個實驗都呈現類似的結果:穿過一扇門後——不管這是一扇虛擬或真實的門——參與者對物品的回憶, 反應更慢, 準確率也更低。

碎片化的生活

這扇神奇的門究竟是什麼?它如何對記憶發揮作用?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 我們有必要梳理一下記憶的幾個基本概念。 當你查到電話號碼後立刻撥號, 撥號後又立刻忘掉時, 這時你用到的是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 這只是一個對資訊進行暫時加工和貯存的記憶系統, 很快就會遺忘。 但如果你對這些資訊進行鞏固和加工, 它就有可能進入能保存更長時間的長時記憶(Long-term memory)。

長時記憶有多種, 其中一種關於事件和情景的記憶, 稱作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

在事件切割理論(Event segmentation theory)看來, 這扇誘發遺忘的門就是事件的邊界(Event boundary)。 儘管外界的資訊源源不斷地流向我們的感官, 我們卻會自動地把這股資訊之流切分為一個個片段, 把“正在發生的”和“剛剛發生過的”事情分開。 而在這些邊界處, 我們的工作記憶就自動地“更新”, 以處理當下的處境, 而上一個事件的資訊自動被清理, 再難以回憶。 在上文提到的實驗中, 當你穿過一扇門, 儘管邁出的腳步只有咫尺之遙, 你的記憶卻已換了另一番小天地, 也自然難以回憶上一個房間裡的物品。

不論是讓參與者主動劃分電影、圖片、文字等資訊的界限,

還是測量他們在處理這些材料時的生理指標, 都能發現人們切割事件的跡象。 例如, 讓一些沒有受過音樂訓練的參與者聆聽交響樂。 在每個樂章的交替處, 人們右半球腦部活動會悄然改變, 首先是前額葉皮層腹外側區(VLPFC)和後顳葉皮層(PTC)的活動增強, 緊隨著前額外皮層(DLPFC)和後頂葉皮層(PPC)的活躍。 再如, 測量人們觀看視頻時的眼動和瞳孔直徑會發現, 在事件的邊界處, 人們的瞳孔直徑會突然增大, 代表了認知活動增多。 同時掃視增加, 表明人們對於一個新事件的重新定向行為。

事件切割的雙重效應

不過, 事件切割對於記憶的影響是雙重的。 一方面, 在事件的邊界處, 大腦會清空工作記憶, 讓你回憶不出上一個場景的資訊;另一方面,

為了適應新的事件, 邊界處的大腦會建立新的心理模型, 注意增強, 認知更活躍, 此時的資訊會受到更好的加工, 從而可能進入長時記憶, 過後還能被回憶起來。 早在1992年, 研究者就發現, 同樣的商業廣告, 如果放在電視劇兩個事件的邊界處, 就比直接插入到同一個事件當中, 更容易讓人們記住。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漢娜?斯瓦羅(Khena M. Swallow)等人於201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 詳細論證了事件邊界對於記憶的多重影響。 在正式實驗之前, 他們讓一些參與者觀看電影, 把它們劃分成一個個片段事件。 綜合這些參與者的結果, 研究者得以確定每個相鄰事件之間的邊界。 接著, 研究者讓另外一批參與者觀看這些電影。 電影中, 不斷會有一些關於物品記憶的測試,詢問五秒之前的某個物品是否出現過。

研究者考慮了兩種影響。第一,在這五秒的間隔中,有時事件發生轉換。這樣,參與者回憶的物品,有的屬於上一個事件(物品C、D),有的還停留在當下同一個事件內部(物品A、B)。第二,有些物品的呈現時間,恰好呈現在事件轉換的邊界處。例如,在一段影片中,一個人用手槍瞄準氣球,突然開火(事件轉變)。此刻,牆上呈現一個鐘,這個目標物品被研究者稱為“邊界物品”(物品B、D)。

結果驗證了研究者的理論。首先,回憶上一個事件中的非邊界物品的成績是最差的(物品C)。事件轉換後,上一個物品的資訊隨著工作記憶一併清空——這就像你穿過一扇門後,就忘記了上一個房間的事情。但如果是回憶同一個事件內的物品,就沒那麼困難(物品A、B)。其次,那些邊界物品,由於已經進入了長時記憶(這裡指情景記憶),在事件轉變之後仍然可以回憶(物品D)。甚至,由於當下的工作記憶被清空,認知負荷減少,沒有目前資訊的干擾,這種情況下的成績反而最佳。

記憶“缺陷”是一種優勢

為什麼人們需要對事件進行劃分?

這是因為,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預測未來發生的事件。這種劃分能力,能夠讓人把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段當做一個組塊來處理,從而節省認知資源。而工作記憶的不斷更新,則能夠讓你專注於當下的情景,不受此前資訊的干擾。儘管偶爾會出現這麼一點“忘記自己之前要幹什麼”的小故障,考慮到記憶帶給我們的強大功能,這仍然是一筆合算的買賣。

西元二世紀,身為古羅馬皇帝同時也是一名哲學家的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中寫到:“時間是一條河,一條激流,流淌的是發生了的事物;一旦事物呈現人眼,它即被帶走,由另一事物替代它的位置,很快,這一事物也被帶走。”

我們的工作記憶也是這麼一條轉瞬即逝的河流,隨著事件的變換,不斷地新建又消逝。借用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的一句話——“少就是多”,不必苛求人的記憶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你生活的每個點滴,它正在用它的方式,給你創造一個高效而得體的生活。

不斷會有一些關於物品記憶的測試,詢問五秒之前的某個物品是否出現過。

研究者考慮了兩種影響。第一,在這五秒的間隔中,有時事件發生轉換。這樣,參與者回憶的物品,有的屬於上一個事件(物品C、D),有的還停留在當下同一個事件內部(物品A、B)。第二,有些物品的呈現時間,恰好呈現在事件轉換的邊界處。例如,在一段影片中,一個人用手槍瞄準氣球,突然開火(事件轉變)。此刻,牆上呈現一個鐘,這個目標物品被研究者稱為“邊界物品”(物品B、D)。

結果驗證了研究者的理論。首先,回憶上一個事件中的非邊界物品的成績是最差的(物品C)。事件轉換後,上一個物品的資訊隨著工作記憶一併清空——這就像你穿過一扇門後,就忘記了上一個房間的事情。但如果是回憶同一個事件內的物品,就沒那麼困難(物品A、B)。其次,那些邊界物品,由於已經進入了長時記憶(這裡指情景記憶),在事件轉變之後仍然可以回憶(物品D)。甚至,由於當下的工作記憶被清空,認知負荷減少,沒有目前資訊的干擾,這種情況下的成績反而最佳。

記憶“缺陷”是一種優勢

為什麼人們需要對事件進行劃分?

這是因為,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預測未來發生的事件。這種劃分能力,能夠讓人把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段當做一個組塊來處理,從而節省認知資源。而工作記憶的不斷更新,則能夠讓你專注於當下的情景,不受此前資訊的干擾。儘管偶爾會出現這麼一點“忘記自己之前要幹什麼”的小故障,考慮到記憶帶給我們的強大功能,這仍然是一筆合算的買賣。

西元二世紀,身為古羅馬皇帝同時也是一名哲學家的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中寫到:“時間是一條河,一條激流,流淌的是發生了的事物;一旦事物呈現人眼,它即被帶走,由另一事物替代它的位置,很快,這一事物也被帶走。”

我們的工作記憶也是這麼一條轉瞬即逝的河流,隨著事件的變換,不斷地新建又消逝。借用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的一句話——“少就是多”,不必苛求人的記憶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你生活的每個點滴,它正在用它的方式,給你創造一個高效而得體的生活。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