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特點有哪些

小學生心理健康特點有哪些?心理學上規定, 小學生所在的年齡段屬學齡期, 其心理健康特點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本文將從小學生的語言能力、認知發展、個性發展、自我意識等方面詳細介紹小學生心理健康特點。

在小學階段, 兒童的大腦在不斷地發展, 尤其是與高級心理功能有關的額葉。 在學齡期其認知功能有很大發展, 表現在感知覺與觀察力的發展, 特別是差別感受性迅速增長。 如視覺的顏色差別、聽覺的音調辨別;手、腳運動的協調性、精確性、靈敏度等明顯提高。

在空間知覺、方位感、時間知覺都有很大進步。

觀察力的發展體現在精確性、目的性、判斷力的進步。 隨著知識的學習, 記憶力不斷提高, 有意記憶逐漸佔據主導地位;理解記憶日益增加。 記憶策略不斷豐富。 思維發展在這個時期要完成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轉變。 學齡期的認知能力發展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

學齡期的語言能力發展, 口頭言語在一年級以對話言語為主;2-3年級時, 獨白語言開始發展, 一般到5-6年級, 口頭言語表達能力初步完善。 書面語言在入學初是落後於口頭言語, 隨著教育進程, 書面語言能力得以發展(學校或家庭教育起決定性影響)。

關於內部語言的發展是在入學後, 學習任務需要獨立思考(學會“先想後說、先想後寫、先想後做”)。

這樣使學生在教學和生活實踐中, 內部語言逐漸發展;研究表明, 小學生的內部語言發展經歷“出聲思維、過渡時期、無聲思維”三個階段。

個性發展方面, 學齡期兒童的個性傾向性及個性心理特徵都有進一步的發展, 需要與動機逐漸向高層次發展(普遍的是尊重的需要, 也有自我實現需要的萌生);興趣、愛好隨學齡、學識的增長不斷擴大(現在家庭為兒童設計成長線路, 可能會妨礙兒童個性發展);價值觀的形成在於學校、家庭、社會的影響。 個性心理特徵在當前教育制度下, 在相當程度上受智力(具體說是學習成績所影響)。

學齡期是兒童獲得自我意識的重要時期, 孩子從“以家庭、個人為中心”轉入“以學校、集體為中心”的環境,

學習新的社會角色行為, 建立新的人際關係。 在學齡初期, 自我概念的發展主要表現在自我描述(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時, 低年級學生是從姓名、年齡、性別、籍貫、體貌等特徵敘述)。

隨著年齡增長, 自我概念逐漸複雜化, 逐漸將自我分化為身體的自我、學業的自我、社會的自我;所以高年級學生則的回答會涉及個性品質、興趣、特長、社會角色等來介紹自己。

以上從小學生的語言能力、認知發展、個性發展、自我意識四個方面詳細介紹了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特點, 總之,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的個性初步成型的階段, 一些不良的行為方式或習慣可能會影響到一生的人格健全和發展。 因此, 需要加強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不良情緒的疏導,

遭遇心理困惑時要及時諮詢心理醫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