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第五節 病毒性心肌炎

近年來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率一直在增加, 這引起很多家長的擔憂。 但是究竟何種原因導致小兒患上病毒性心肌炎的呢?在平時家長們應該注意哪些才不至於小兒患上病毒性心肌炎?下面我們就來瞭解一下病毒性心肌炎的相關知識吧。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臟, 以心肌局限性或彌漫性病變為主的疾病, 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內膜炎症改變。 以神疲乏力, 面色蒼白, 心悸, 氣短, 肢冷, 多汗為臨床特徵。 本病發病年齡以3—10歲小兒多見, 其臨床表現輕重不一, 輕者可無明顯的自覺症狀, 只出現心電圖改變,

重者心律失常、心臟擴大, 少數發生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甚至猝死。 本病如能及時診斷和治療, 預後大多良好, 部分患兒因治療不及時或病後調養失宜, 可遷延不愈, 形成頑固性心律失常。

病毒性心肌炎在古代醫籍中無專門記載, 根據本病的主要臨床證候, 屬中醫學風溫、心悸、怔忡、胸痹等範疇。

一、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機

小兒素體正氣虧虛是發病之內因, 溫熱邪毒侵襲是發病之外因。

小兒臟腑嬌嫩, 衛外功能不固, 溫熱、濕熱邪毒外感, 從口鼻而入, 蘊郁於脾胃。 繼則邪毒由表入裡, 留而不去, 內舍於心, 導致心脈痹阻, 心血運行不暢, 或熱毒之邪灼傷營陰, 可致心之氣陰虧虛。 心氣不足, 血行無力, 血流不暢,

可致氣滯血瘀。 病久陰損及陽, 或患兒素體陽氣虛弱, 病初即可出現心腎陽虛甚至心陽欲脫之危證。 本病後期常因醫治不當, 或汗下太過, 氣陰受損, 心脈失養, 出現以心悸為主的虛證。

總之, 本病以外感溫熱、濕熱邪毒為發病主因, 瘀血、濕濁為病變過程中的病理產物。 病初以邪實正虛、虛實夾雜為主, 後期則以正氣虧虛, 心之氣陰不足為主。

二、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診斷

主要指標

1.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或心腦綜合征。

2.有奔馬率或心包炎表現。

3.心臟擴大。

4.心電圖示明顯心律失常, ST—T改變連續3天以上或運動實驗陽性。

次要指標

1.發病同時或1-3周前有病毒感染史。

2.有明顯乏力、蒼白、多汗、心悸、氣短、胸悶、頭暈、心前區痛、手足涼、肌痛等症狀至少兩項;嬰兒可有拒食、發紺、四肢涼、雙眼凝視等;新生兒可結合母親流行病學史作出診斷。

3.心前區第一心音明顯低鈍, 或安靜時心動過速。 ·

4.心電圖輕度異常。

5.病程早期血清酶活性增高, 病程中抗心肌抗體增高。 ,

凡具備主要指標2項或主要指標1項及次要指標2項(均需有心電圖異常)者可臨床診斷為心肌炎。 有條件者作糞便、咽拭子或血液及心組織病原學檢查, 可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 無條件進行病毒學檢查時, 結合臨床有病毒感染可考慮心肌炎由病毒引起。 對不符合上述條件的疑似心肌炎, 應作長期追蹤觀察。

三、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首先需辨明虛實, 凡病程短暫, 見胸悶胸痛, 氣短多痰, 或伴咳嗽, 舌紅, 苔黃, 屬實證;病程長達數月,

見心悸氣短, 神疲乏力, 面白多汗, 舌淡或偏紅, 舌光少苔, 屬虛證。

其次應辨別輕重, 神志清楚, 神態自如, 面色紅潤, 脈實有力者, 病情輕;若面色蒼白, 四肢厥冷, 口唇青紫, 煩躁不安, 脈微欲絕或頻繁結代者, 病情危重。

(二)治療原則

治療原則為清熱解毒, 扶正祛邪, 活血化瘀, 溫振心陽, 養心固本。 病初邪毒犯心者, 治以清熱解毒;濕熱侵心者, 治以清化濕熱;氣陰虧虛者, 治以益氣養心;心腎陽虛者, 治以溫補心腎;心脈瘀滯者, 治以活血化瘀。

(三)分證論治

1.邪毒犯心

證候:發熱或低熱延綿, 或不發熱, 鼻塞流涕, 咽紅腫痛, 咳嗽有痰, 或腹痛腹瀉, 肌痛肢楚, 短氣心悸, 胸悶胸痛, 舌紅苔薄, 脈細數或結代。

分析:風熱邪毒客于肺衛, 邪正相爭, 則發熱或低熱延綿;外邪束表,

肺失宣暢, 故鼻塞流涕, 咽紅腫痛, 咳嗽有痰;肺與大腸相表裡, 肺氣不宣, 大腸傳化失司, 中焦氣機不暢, 故腹痛腹瀉;邪氣與氣血相搏, 肌膚失養則肌痛肢楚;邪毒人裡, 侵及心脈, 心失所養, 則短氣心悸, 脈結代;心氣不足, 氣滯血瘀, 故胸悶胸痛。

治法:清熱解毒, 扶正養心。

方藥:銀翹散加減。 常用藥:金銀花、連翹、薄荷、淡豆豉清熱透表, 板藍根、貫眾、虎杖、玄參清熱解毒、涼血活血, 太子參、麥冬益氣養陰。

邪毒熾盛加黃芩、生石膏、山梔清熱瀉火;胸悶胸痛加丹參、紅花活血散瘀;心悸、脈結代加五味子、柏子仁養心安神;腹痛腹瀉加木香、扁豆、車前子行氣化濕止瀉。

2.濕熱侵心

證候:寒熱起伏, 全身肌肉酸痛, 噁心嘔吐, 腹痛腹瀉, 心慌胸悶,肢體乏力,舌紅,苔黃膩,詠濡數或結代。

分析:濕熱邪毒束表,則寒熱起伏,全身肌肉酸痛;濕熱郁於中焦,故腹痛腹瀉,噁心嘔吐;濕熱內侵心脈,則心慌胸悶,脈結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均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化濕,解毒透邪。

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東加減。常用藥:葛根清熱解表,黃連、山豆根、板藍根清熱解毒化濕,苦參、黃芩清化濕熱,陳皮、石菖蒲、郁金行氣化濕。

胸悶氣憋加瓜蔞、薤白、甘松理氣寬胸;肢體酸痛加獨活、羌活祛濕通絡;心慌、脈結代加丹參、柏子仁、龍骨寧心安神。

3.氣陰虧虛

證候:心悸不甯,活動後尤甚,少氣懶言,神疲倦怠,頭暈目眩,煩熱口渴,夜寐不安,舌光紅少苔,脈細數或促或結代。

分析:熱毒犯心,耗氣傷陰,致心神失養,則心悸不寧,夜寐不安,脈結代;氣虛則少氣懶言,神疲倦怠;動則耗氣,故活動後尤甚;陰虛則煩熱口渴;氣陰不足,頭目失養,故頭暈目眩;陰虛生內熱,則舌光紅少苔,脈細數或促。,

治法:益氣養陰,寧心安神。

方藥:炙甘草湯合生脈散加減。常用藥:炙甘草、黨參益氣通脈,桂枝溫陽通脈,生地、阿膠、麻仁滋陰養血以充血脈,麥冬、五味子養陰斂陰,酸棗仁養心安神,丹參活血化瘀。心脈不整加磁石、鹿銜草以鎮心安神;便秘常可誘發或加重心律不齊,故大便偏幹時,應重用麻仁,加瓜蔞仁、柏子仁、桑椹等養血潤腸。

4.心腎陽虛

證候:心悸怔忡,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蒼白,頭暈多汗,甚則肢體浮腫,呼吸急促,舌質淡胖或淡紫,脈細無力或結代。

分析:心腎陽虛,鼓動無力,血液不能正常運行,則心悸怔忡,脈細無力或結代;氣陽不足則頭暈多汗;陽虛不能溫運則畏寒肢冷,面色蒼白;陽虛水泛則肢體浮腫;陽虛血行不暢,則舌質淡胖或淡紫。

治法:溫補腎陽,寧心安神。

方藥:真武東加減。常用藥:附子、乾薑、鹿銜草溫補腎陽,炙甘草、白術益氣健脾,茯苓、澤瀉利水滲濕,丹參、柏子仁、龍骨寧心安神,桂枝交通心腎,溫陽通脈。

氣虛加黨參(或人參)、黃芪以補元氣;肢腫加豬苓、防己利水消腫;悸動喘息加葶藶子、蘇子、白芥子以瀉肺氣。若出現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脈微欲絕等心陽暴脫之證,應急投參附龍牡救逆湯以回陽救逆。

5.心脈瘀滯

證候:心悸不寧,胸悶憋氣,心前區痛如針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舌邊尖見有瘀點,脈結代。

分析:心脈瘀滯,血行不暢,則心悸不寧,胸悶憋氣,心前區痛如針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質紫暗,舌邊尖瘀點,脈結代均為瘀血之象。

治法:行氣活血,寧心安神。

方藥:血府逐瘀東加減。常用藥:當歸、丹參、桃仁、紅花、赤芍養血活血化瘀,川芎、柴胡、延胡索、川楝子行氣活血止痛,桂枝溫陽通脈。

心前區痛甚加蒲黃、五靈脂祛瘀定痛;胸悶憋氣加瓜蔞、甘松行氣寬胸;肝脾腫大加郁金、降香、莪術行氣化瘀消積。

四、預防護理

(一)預防

1.平素增強體質,積極預防呼吸道或腸道病毒感染。

2.避免過度疲勞,不宜作劇烈運動。

(二)護理

1.急性期應臥床休息,一般需3—6周,重者宜臥床6個月-1年。待體溫穩定3-4周後,心衰控制,心律失常好轉,心電圖改變好轉時,可逐漸增加活動量。

2.飲食宜清淡和富有營養,忌食過於甘肥厚膩及辛辣之品,不飲濃茶。

3.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一旦發現患兒心率明顯增快或減慢、嚴重心律失常、呼吸急促、面色青紫,應立即採取各種搶救措施。

結語:通過本篇文章的瞭解我們知道小兒外感溫熱、濕熱邪毒是患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平時應該多鍛煉身體,增強小兒體質,飲食宜清淡和富有營養。但是本病如能及時診斷和治療,預後大多良好,所以家長們也不用過於擔心。

心慌胸悶,肢體乏力,舌紅,苔黃膩,詠濡數或結代。

分析:濕熱邪毒束表,則寒熱起伏,全身肌肉酸痛;濕熱郁於中焦,故腹痛腹瀉,噁心嘔吐;濕熱內侵心脈,則心慌胸悶,脈結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均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化濕,解毒透邪。

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東加減。常用藥:葛根清熱解表,黃連、山豆根、板藍根清熱解毒化濕,苦參、黃芩清化濕熱,陳皮、石菖蒲、郁金行氣化濕。

胸悶氣憋加瓜蔞、薤白、甘松理氣寬胸;肢體酸痛加獨活、羌活祛濕通絡;心慌、脈結代加丹參、柏子仁、龍骨寧心安神。

3.氣陰虧虛

證候:心悸不甯,活動後尤甚,少氣懶言,神疲倦怠,頭暈目眩,煩熱口渴,夜寐不安,舌光紅少苔,脈細數或促或結代。

分析:熱毒犯心,耗氣傷陰,致心神失養,則心悸不寧,夜寐不安,脈結代;氣虛則少氣懶言,神疲倦怠;動則耗氣,故活動後尤甚;陰虛則煩熱口渴;氣陰不足,頭目失養,故頭暈目眩;陰虛生內熱,則舌光紅少苔,脈細數或促。,

治法:益氣養陰,寧心安神。

方藥:炙甘草湯合生脈散加減。常用藥:炙甘草、黨參益氣通脈,桂枝溫陽通脈,生地、阿膠、麻仁滋陰養血以充血脈,麥冬、五味子養陰斂陰,酸棗仁養心安神,丹參活血化瘀。心脈不整加磁石、鹿銜草以鎮心安神;便秘常可誘發或加重心律不齊,故大便偏幹時,應重用麻仁,加瓜蔞仁、柏子仁、桑椹等養血潤腸。

4.心腎陽虛

證候:心悸怔忡,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蒼白,頭暈多汗,甚則肢體浮腫,呼吸急促,舌質淡胖或淡紫,脈細無力或結代。

分析:心腎陽虛,鼓動無力,血液不能正常運行,則心悸怔忡,脈細無力或結代;氣陽不足則頭暈多汗;陽虛不能溫運則畏寒肢冷,面色蒼白;陽虛水泛則肢體浮腫;陽虛血行不暢,則舌質淡胖或淡紫。

治法:溫補腎陽,寧心安神。

方藥:真武東加減。常用藥:附子、乾薑、鹿銜草溫補腎陽,炙甘草、白術益氣健脾,茯苓、澤瀉利水滲濕,丹參、柏子仁、龍骨寧心安神,桂枝交通心腎,溫陽通脈。

氣虛加黨參(或人參)、黃芪以補元氣;肢腫加豬苓、防己利水消腫;悸動喘息加葶藶子、蘇子、白芥子以瀉肺氣。若出現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脈微欲絕等心陽暴脫之證,應急投參附龍牡救逆湯以回陽救逆。

5.心脈瘀滯

證候:心悸不寧,胸悶憋氣,心前區痛如針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舌邊尖見有瘀點,脈結代。

分析:心脈瘀滯,血行不暢,則心悸不寧,胸悶憋氣,心前區痛如針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質紫暗,舌邊尖瘀點,脈結代均為瘀血之象。

治法:行氣活血,寧心安神。

方藥:血府逐瘀東加減。常用藥:當歸、丹參、桃仁、紅花、赤芍養血活血化瘀,川芎、柴胡、延胡索、川楝子行氣活血止痛,桂枝溫陽通脈。

心前區痛甚加蒲黃、五靈脂祛瘀定痛;胸悶憋氣加瓜蔞、甘松行氣寬胸;肝脾腫大加郁金、降香、莪術行氣化瘀消積。

四、預防護理

(一)預防

1.平素增強體質,積極預防呼吸道或腸道病毒感染。

2.避免過度疲勞,不宜作劇烈運動。

(二)護理

1.急性期應臥床休息,一般需3—6周,重者宜臥床6個月-1年。待體溫穩定3-4周後,心衰控制,心律失常好轉,心電圖改變好轉時,可逐漸增加活動量。

2.飲食宜清淡和富有營養,忌食過於甘肥厚膩及辛辣之品,不飲濃茶。

3.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一旦發現患兒心率明顯增快或減慢、嚴重心律失常、呼吸急促、面色青紫,應立即採取各種搶救措施。

結語:通過本篇文章的瞭解我們知道小兒外感溫熱、濕熱邪毒是患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平時應該多鍛煉身體,增強小兒體質,飲食宜清淡和富有營養。但是本病如能及時診斷和治療,預後大多良好,所以家長們也不用過於擔心。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