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盤尾絲蟲病的簡介

盤尾絲蟲病由盤尾絲蟲寄生於人體皮下組織引起的疾病。 流行於非洲中部和墨西哥、南美北部等地。 流行病變乃致失明, 故本病又稱河盲症。 盤尾絲蟲成蟲大於淋巴型絲蟲, 寄生於胸、腹、腰、腿、頭部皮下組織。 周圍形成纖維包膜, 表現為皮下結節, 內含2條或更多的成蟲, 大小約5~25mm, 不痛, 局部皮膚瘙癢。 微絲蚴無鞘膜, 產于皮下結節內, 可鑽到結節周圍組織及淋巴管、血管內, 但外周血液中很少見, 無明顯週期性。 成蟲若寄生於眼眶附近, 微絲蚴可經淋巴管或微血管移行至眼球, 引起角膜、虹膜、脈絡膜、視網膜的炎症,

亦可損傷晶狀體、玻璃體, 造成視力障礙, 甚至失明。 傳染源為患者, 尚未發現家畜保蟲寄主。 傳播媒介及中間寄主為蚋。 蚋的口器粗短, 不適深刺, 吸血時亦吸入大量組織液, 微絲蚴隨組織液吸入蚋的消化道內, 隨後移行至胸肌, 6~7天后發育成感染性幼蟲──絲狀蚴, 移行至蚋的下唇, 於蚋叮人時浸入人體。 有報導感染後40天即出現症狀。 本病確診靠皮下結節處表皮活體檢查檢獲微絲蚴。 乙胺嗪可殺滅微絲蚴, 但應注意過敏反應, 對成蟲無效。 靜脈注射蘇拉明可殺滅成蟲。 皮下結節可用手術摘出。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