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鉤蟲病的發病機理

鉤蟲病是由於鉤蟲寄生於人體小腸所致的疾病。 臨床以營養不良, 貧血, 胃腸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 傳染源為鉤蟲病患者和感染者, 經皮膚接觸或生食蔬菜經口傳措, 人群普遍易感, 青壯年多見。

鉤蟲病的發病機理

鉤蟲幼蟲和成蟲分別引起不同的病變。 幼蟲可致鉤蚴性皮炎與過敏性肺炎;成蟲可致貧血。 感染性幼蟲侵入皮膚後1小時左右,足趾或手指間皮膚較薄處可出現紅色小丘疹,奇癢,俗稱“著土癢”、“糞毒”,若抓破感染,可形成膿皰, 這就是鉤蟲性皮炎。 大量幼蟲通過肺時, 穿破微血管, 引起出血及炎症細胞浸潤,

表現全身不適、發熱、咳嗽等症狀, 有的痰中帶血, 但無明顯體征。 血象檢查, 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增多,嗜酸性粒細胞一般在感染1周後開始增多, 多在10~20%, 偶達70~80%。 胸部X射線檢查可見短暫的浸潤陰影,有時陰影呈遊走性變化, 多於發病後6~12天消失。 此種肺炎通稱過敏性肺炎, 是機體對寄生蟲分泌的異種蛋白質的一種過敏性反應。 鉤蟲用鉤齒或板齒咬附腸粘膜吸血, 並分泌一種抗血液凝固的物質, 使吸附部位的粘膜傷口不斷地滲血;鉤蟲又有更換咬附部位的習性, 當換到一個新部位後, 原傷口在凝血前仍在繼續滲血。 自20世紀60年代起, 用放射性核素(51Cr)標記的紅細胞測知每條美洲鉤蟲每日平均導致寄主失血約0.03ml, 十二指腸鉤蟲約為0.15ml。
長期慢性失血可引起嚴重貧血,俗稱“黃胖病”或“懶黃病”。 鉤蟲病還可有上腹部不適或隱痛、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 有的患者還可出現“異嗜癖”, 如愛吃炕土、碎布等, 尤其是泥土(食土癖), 這可能與鐵質缺乏有關。 患兒生長發育受阻。

人體感染鉤蟲後, 可產生一定的獲得性免疫力, 動物實驗證明, 重複感染犬鉤蟲的犬, 不僅能抵抗以後侵入的幼蟲, 而且能使大量已成熟的蟲體排出體外。 免疫排蟲現象系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協同作用的結果。 抗體作用於蟲體的消化道及生殖系統影響蟲體代謝, 損傷蟲體。 同時抗原抗體反應時, 促使寄主腸內肥大細胞脫顆粒, 釋放的組織胺可使平滑肌收縮及腸粘膜小血管的滲透性增加,

這些也有利於排蟲。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