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癤的治療

治療措施:

對炎症結節可用熱敷或物理療法(透熱、紅外線或超短波), 亦可外敷魚石脂軟膏、紅膏藥或金黃膏。 已有膿頭時, 可在其頂部點塗石炭酸。 有波動時, 應及早切開引流。 對未成熟的癤, 不應俐意擠壓, 以免引起感染擴散。

面部癤, 有全身症狀的癤和癤病, 應給予磺胺藥或抗生素。 並注意休息, 補充維生素, 適當增加營養。

治療方法:

粗針

(一)取穴

主穴:神道透至陽。

配穴:大椎、命門。

(二)治法

針具:為特製不銹鋼針。 主穴針長72毫米(針體55毫米, 針柄17毫米), 直徑1.2毫米;配穴針長64毫米(針體47毫米, 針柄17毫米), 直徑1.0毫米。

以主穴為主,

病程短、體格壯者加大椎, 病程久、體格弱者配命門。 操作:取准穴後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緣皮膚, 右手持針以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 繼而將針體壓低貼近皮膚, 循脊中線向下緩緩進針。 主穴進針55毫米, 配穴約40毫米, 針體須與脊中線平行, 留針1~6小時(病久者3小時左右)。 每日針1次, 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標準:1、痊癒:臨床症狀消失, 白細胞計數在正常範圍;2、無效:略有好轉或未見改善。

共治療癤腫、疔瘡、癰2099例, 痊癒者2017例(治癒率96%), 其中針1次獲愈者193例[1]。

艾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手三裡、養老、風池、曲池、委中。

阿是穴位置:即癤腫之頂部(下同)。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 據症選加配穴, 頸項部癤加風池, 面部癤加手三裡, 發熱加曲池等。 阿是穴用艾卷迴旋灸,

或隔蒜隔姜灸, 艾炷底徑0.6~0.8釐米, 高1~1.2釐米, 成錐形, 蒜片或薑片厚如硬幣。 灸的時間與數不拘, 痛灸至不痛, 不痛灸至痛(一般6~15分鐘)。 阿是穴亦可消毒後以三棱針挑出膿液(無膿者刺血), 再熏灸, 灸後用紗布包敷。 手三裡、養老灸至局部感熱者至不熱, 不感熱者至灼熱。 作法穴針刺, 用瀉法, 留針15分鐘, 每日治療1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306例, 有效率99~100%[2~6, 12]。

電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合谷、曲池、足三裡。

阿是穴位置:癤腫之頂部。

(二)治療

僅取阿是穴, 如疼痛劇烈, 發熱頭痛者酌加配穴。 以28號1.5~2.5寸長毫針自患處(阿是穴)基底部向中心橫刺四針。 針尖集中於中心點, 針柄接通G6805電針儀。 採用斷續波, 頻率240~300次/分鐘, 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宜, 每次電刺激15~20分鐘。
配穴, 用瀉法, 中強刺激, 留針15分鐘, 並予間斷運針。 每日或隔日1次。

(三)療效評價

本法主要適用於早期癤腫未潰破時。 治療63例, 治癒率94%。 於2~6月後隨訪, 未見復發[7]。

火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病灶區(下同)。

(二)治療

根據癤腫的不同時期, 採用不同方法。 癤腫初期, 皮膚局部呈現紅、腫、熱、痛, 根部淺, 觸之為一硬結。 可於病為處消毒, 用火針從癤腫頂部直刺一針, 深達根部。 若範圍較大者, 可在癤體左右或自癤頂向中央斜刺兩針, 速入即出, 令出血。 此期不拔罐。 膿成未潰期, 為拔罐適應期。 病變皮膚呈紫色, 癤腫觸之有波動感。 可於常規消毒後, 將火針燒成紅亮, 從癤體或頂端快速刺入膿腔, 立即出針, 然後將小型抽吸罐(即去底之青鏈黴素瓶)置於針孔,
用注射器抽氣吸拔, 每次留罐3~5分鐘。 去罐後, 勿按壓針孔, 讓殘餘膿血繼續外流。 再用消毒紗巾包敷, 以防感染。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30例, 均獲痊癒[9]。

挑治

(一)取穴

主穴:分為2組。 1、第七頸椎棘突, 第一、二胸椎棘突, 第七頸椎棘突旁開2寸;2、自大杼至胃俞之各背腧穴。

(二)治法

第一組用於硬結性毛囊炎。 方法為:患者取坐位, 兩臂抱肩, 低頭俯於桌上, 將上述穴位消毒後, 用三棱針(如無, 可用9號注射針頭)垂直刺入皮膚2~3毫米, 拔針後用手擠厭使之出血, 每一針刺點擠壓3~4滴血即可, 然後輕輕揉按針眼, 用消毒紗布覆蓋, 每7日1次。 第二組, 每次每側取10~12穴點, 消毒後, 用三棱針點刺, 並各擠出一滴血, 隔日1次。 本組主要用於慢性復發性毛囊炎。
均不計療程, 以愈為期。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第一組治療97例, 其病程為7天至1年, 結果治癒84例, 無效13例, 總有效率為86.6%。 對78例隨訪6個月~7年, 有16例復發。 第二組亦有較好的效果[10, 11]。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按經絡走行, 在病灶附近或遠道取穴。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 如效不顯可酌加配穴。 阿是穴即指患部, 可用三棱針或毫針在癤腫中央部位點刺, 點刺前應嚴格消毒。 然後以閃火法或抽吸法拔罐。 一般出血30毫升左右, 如血出如湧, 宜即去罐。 每日或隔日吸拔一次, 不計療程, 以愈為期。 注意:刺絡拔罐不適宜應用於面部癤腫, 對尚未成熟之身體其他部位癤腫, 亦宜慎用。

(三)療效評價

共治118例, 一般均在2~4次獲愈, 療效明顯[8]。

火罐加隔薑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待病人背部癤癰成膿之後,取1~2處毛囊自行潰破或將要潰破處,用消毒針具挑破一個小口,使膿液流出,然後在其上拔一火罐,膿液拔出後,將鮮生薑切成3cm左右的薄片,放在背部癰紅腫青紫處,再將艾卷製成的小椎體形,其底邊要稍小於薑片大小,放在每個相應的薑片上,將艾絨點燃,燃燒時須注意防止局部燒傷,如患者自覺有灼熱感需移動薑片。艾絨燒完後,取下薑片,在破潰處放置小引流條,覆蓋傷口,此後隔天治療1次,直至痊癒。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20例,均獲痊癒,平均治癒時間為27.7天,手術治療組平均治癒時間為30.2天,二者有明顯的差異(P<>

癤的辨證論治

熱毒型

【證見】 局部紅、腫、熱、痛;可伴有惡寒,發熱,疲乏,全身不適,煩躁,小便黃赤,大便幹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 清熱解毒。

【方藥】

1.主方五味消毒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各15克,梔子、連翹、赤芍各12克,白花蛇舌革3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

暑天夾濕者,加滑石30克、車前草15克。便秘者,加大黃12克(後下)。熱毒較重者,可加黃芩12克、黃連9克。

2.中成藥

(1)穿心蓮片,口服,每次4~5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2)牛黃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3)清開靈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

(4)魚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5)功勞去火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風濕熱型 【證見】| 1 2 > >> >>|

(二)治法

待病人背部癤癰成膿之後,取1~2處毛囊自行潰破或將要潰破處,用消毒針具挑破一個小口,使膿液流出,然後在其上拔一火罐,膿液拔出後,將鮮生薑切成3cm左右的薄片,放在背部癰紅腫青紫處,再將艾卷製成的小椎體形,其底邊要稍小於薑片大小,放在每個相應的薑片上,將艾絨點燃,燃燒時須注意防止局部燒傷,如患者自覺有灼熱感需移動薑片。艾絨燒完後,取下薑片,在破潰處放置小引流條,覆蓋傷口,此後隔天治療1次,直至痊癒。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20例,均獲痊癒,平均治癒時間為27.7天,手術治療組平均治癒時間為30.2天,二者有明顯的差異(P<>

癤的辨證論治

熱毒型

【證見】 局部紅、腫、熱、痛;可伴有惡寒,發熱,疲乏,全身不適,煩躁,小便黃赤,大便幹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 清熱解毒。

【方藥】

1.主方五味消毒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各15克,梔子、連翹、赤芍各12克,白花蛇舌革3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

暑天夾濕者,加滑石30克、車前草15克。便秘者,加大黃12克(後下)。熱毒較重者,可加黃芩12克、黃連9克。

2.中成藥

(1)穿心蓮片,口服,每次4~5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2)牛黃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3)清開靈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

(4)魚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5)功勞去火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風濕熱型 【證見】| 1 2 > >> >>|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