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外耳道癤的診斷和治療

外耳道癤是外耳道皮膚的毛囊或皮脂腺被細菌感染所導致的局部急性炎症。 挖耳、髒水進入耳內、中耳炎長期流膿及一些全身疾病, 如糖尿病、慢性便秘、貧血等為本病最常見的原因。

[臨床表現]

1.耳痛;以劇烈耳痛為主, 可放射至同側頭部, 在張口、咀嚼、打呵欠時疼痛加重。 小兒表現為哭鬧、不願張口進食, 嚴重者可伴發燒。

2.流膿:癤腫成熟後可破潰出膿, 出膿後耳痛明顯減輕。

3.耳悶、耳聾:部分病人病變部位較深, 炎症波及鼓膜, 或癤腫較大, 堵塞了外耳道, 所以有耳悶、聽力下降表現。 隨耳癤好轉, 耳悶、耳聾亦隨之減輕。

[診斷]

1.患耳疼痛, 外耳道皮膚局部充血、腫脹、觸痛, 成膿後可見腫脹頂部有黃色膿頭或破潰化膿。

2.鑒別

(1)與化膿性中耳炎鑒別:化膿性中耳炎在鼓膜穿孔後均會流膿, 但耳癤在破潰流膿後耳悶、耳聾、耳痛明顯減輕, 而化膿性中耳炎流膿後耳聾表現明顯。

(2)與腮腺炎鑒別:嚴重耳癤可使外耳道口皮膚甚至耳前、耳後皮膚腫痛, 腮腺炎表現為耳下及腮部腫痛, 並多伴有發燒, 且發生於腮腺炎流行季節。

[治療]

1.西醫藥治療:耳癤的治療, 即要全身用藥, 還要局部用藥, 堅:持按時用藥很重要.另外, 在癤種;早期, 可用熱毛巾敷於耳部, 有幫助炎症消散作用。 癤腫如破潰出膿, 應及時清洗, 以免膿癡堵住耳道, 妨礙引流。

(1)外用藥治療:癤腫初期尚未成熟時可用棉條蘑10%魚石脂甘油放在外耳道,

每日換1—2次。 也可用紅黴素軟膏塗於外耳道, 每日2次。 癤腫出膿後即應清除膿汁, 用75%酒精清潔外耳道皮膚, 並放置棉條引流。

(2)理療:可採用患耳紅外線照射治療, 有助炎症消退。

2.中醫藥治療:中醫認為耳癤是由於邪毒侵人耳竅而發病。

治法:清熱解毒, 消腫止痛。

方藥:金銀花、地丁、丹皮、生甘草各10克, 野菊花、蒲公英各15克, 龍膽草6克。

大便乾燥者加大黃6克;耳悶、耳聾者加柴胡10克、梔子10克;耳痛劇烈者加赤芍10克, 制乳香、設藥各6克。

可外用中成藥金黃膏、黃連膏塗患處。

[預防與調養]

1.對於患耳癤的嬰幼兒應加強護理。 在癤腫出膿之前, 耳痛劇烈, 讓患兒側臥;患耳朝上, 以減輕充血, 減少疼痛。

癤腫出膿後應及時清除膿液, 保護耳周皮膚, 膿多時使其患耳向下, 充分引流, 然後再直立抱起, 防止膿汁流進外耳道深部。 進食宜吃流食或半流食, 減少下傾關節活動, 可使耳痛減輕。

2.不自己挖耳, 如耳癢或耳屎多時, 應及時請醫生幫助診治。

3.不在污水中游泳, 在游泳以前可預防性的在外耳道內除少量紅黴素軟膏, 可起到保護皮膚、防止感染作用。

4.洗澡、洗頭時亦應防止水進人耳內。

5.如有全身慢性病應積極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