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外耳道癤有哪些治療方法?

外耳道癤腫多發生在外耳道外1/3軟骨部, 因該部位皮膚上的毛囊和皮脂腺易被葡萄球菌感染, 以夏秋季節多見。 其誘因多為挖耳、游泳、中耳長期流膿等損傷或刺激外耳道皮膚;全身的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長期便秘、內分泌紊亂、貧血等, 機體抵抗力低下時, 均易致本病。

外耳道癤腫的症狀以劇烈耳痛為主, 常放射至同側頭面部, 在張口、咀嚼、打呵欠時疼痛加重。 癤腫堵塞外耳道時聽力可減退;耳廓觸痛明顯, 在小兒偶一觸患耳即哭鬧不止。 檢查患耳外耳道內有單個或多個小癤, 呈局限性紅腫隆起。

牽拉耳廓或按壓耳屏時疼痛明顯加劇, 此點可與急性中耳炎時的耳痛相鑒別(急性中耳炎無耳廓牽拉疼)。 癤腫成熟後, 隆起處變軟或顯露膿頭。 癤腫潰破後, 外耳道流出少量膿血, 耳痛隨之減輕。

對本病的治療, 應視病情分別採取:

(1)在起病初期或癤腫未成熟時, 可採取局部熱敷、紫外線或紅外線照射及超短波理療, 每天3~4次;用蘸有10%魚石脂甘油小紗條置外耳道內, 每天更換1~2次。

(2)若癤腫自行潰破, 可用棉簽拭淨膿液, 再用70%酒精清潔後, 置小紗條引流。

(3)癤腫成熟但未潰破者可用細棉簽蘸純石炭酸燒灼膿腔, 使其穿破;亦可局部消毒後, 用小尖刀挑切, 取出膿栓。 切開後置小紗條或橡皮條引流。

(4)若全身伴有發熱不適者可給予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

如青黴素80萬單位, 肌肉注射, 每日2次;或複方新諾明1.0g, 每日2次, 口服。

中醫稱本病為“耳癤”、“耳丁”, 病機為熱毒凝聚, 治宜清熱解毒, 消腫止痛。

方藥用五味消毒飲(金銀花15g, 公英15g, 天葵12g, 地丁12g, 野菊花15g)水煎服。

中藥局部治療可用耳炎靈滴劑(黃連、黃柏、苦參、大黃各10克, 麻油250克, 同入鍋內, 置火上煎炸至黃褐色時即可, 候涼備用。 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

用於外耳道癤、外耳道炎、化膿性中耳炎等)浸透小紗條置外耳道內, 每日換藥1次。

預防與護理

1、平時禁止掏挖耳朵。

2、患病後, 如在冬季, 可在外耳道口塞以疏鬆的棉花球, 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濕度。 這樣則易腐、易排毒而也易於癒合。

3、外耳道要保持乾燥潔淨。 擦去污穢時, 切忌粗暴或反復重擦。

4、在病起初期或癤腫未成熟之際, 可於耳外部熱敷。 每天3-4次。

5、睡眠時, 病耳宜在下側, 但要注意不要讓其受到壓迫。

6、疼痛較重難忍時, 可針刺合谷、內關、少商穴以鎮痛。

7、在癒合之初, 必然產生輕微瘙癢感, 切勿狂搔亂掐。

8、注意處理全身性誘發病因。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