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於佝僂病所形成的骨骼變形, 一旦形成就可能會留下後遺症, 所以, 佝僂病重在預防, 一定要有先知先覺, 避免患者發生骨骼變形, 所以, 家長在應對小兒佝僂症的時候, 是需要從其預防的措施上入手的, 那麼, 小兒佝僂症該如何預防呢?
預防佝僂病要從胎兒期就開始, 1歲以內的嬰兒是預防的重點對象, 具體的常規預防如下:
一、胎兒期
1、孕婦要多曬太陽和多戶外活動。
2、孕婦要多喝牛奶。
3、孕婦在孕期的5個月以後, 開始每天補充適量的鈣(500毫克左右, 相當於金箍棒成人鈣片6粒左右)。
4、於妊娠中、晚期補充維生素D;每天400~800IU(相當於貝特令或伊可新一粒)。
二、嬰兒期
1、寶寶要多曬太陽和戶外活動, 這一點作為第一點, 也是最最重要的, 也最經濟、最有效。
2、從滿月開始, 每天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 建議每天400~800IU。 魚肝油要每天吃, 一直堅持到1歲半左右。
3、提倡母乳餵養, 哺乳期間媽媽要補充適量的鈣劑、魚肝油和多曬太陽, 每天喝奶粉。
4、6個月以後要每天補充適量的鈣劑。
5、多喝奶。
小兒佝僂病, 對於小孩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 所以要知曉其表現特徵, 小兒佝僂症的常見症狀:
1、初期
多數從3個月左右開始發病, 此期以精神神經症狀為主, 患兒有睡眠不安、好哭、易出汗等現象,
2、激期
除初期症狀外患兒以骨骼改變和運動機能發育遲緩為主, 用手指按在3~6個月患兒的枕骨及頂骨部位, 感覺顱骨內陷, 隨手放鬆而彈回, 稱乒乓球征。 8~9個月以 上的患兒頭顱常呈方形, 前囟大及閉合延遲, 嚴重者18個月時前囟尚未閉合。 兩側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膨大如珠子, 稱肋串珠。 胸骨中部向前突出形似“雞胸”, 或下陷成“漏斗胸”, 胸廓下緣向外翻起為“肋緣外翻”;脊柱後突、側突;會站走的小兒兩腿會形成向內或向外彎曲畸形, 即“O”型或“X”型腿。
患兒的肌肉韌帶鬆弛無力, 因腹部肌肉軟弱而使腹部膨大, 平臥時呈“蛙狀腹”, 因四肢肌肉無力學會坐站走的年齡都較晚,
3、恢復期
經過一定的治療後, 各種臨床表現均消失, 肌張力恢復, 血液生化改變和X線表現也恢復正常。
活動期佝僂病應依據臨床表現給予積極治療, 目的在於控制病情活動和防止畸形, 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1、活動期輕度:維生素D20萬IU~30萬IU, 1次口服或肌注, 間隔1個月, 可再給1次~2次, 同時給鈣劑, 每次0.5克~1克, 每天2次~3次, 連服1個月到2個月。
2、活動期中、重度:維生素D20萬IU~30萬IU, 1次口服或肌注, 間隔1個月, 可再給2次~3次, 同時給予鈣劑, 每次0.5克~1克, 每日2次~3次, 連續2~3個月。
3、恢復期:一般可不用維生素D, 多曬太陽,
給上述維生素D治療量, 可維持作用2個月到3個月, 因此不必再給維持劑量口服, 以防止維生素D中毒, 多曬太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