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腦癱的後遺症有哪些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 簡稱腦癱, 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內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所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

腦癱後遺症是指因早產、難產、窒息缺氧、顱內出血、核黃疸、高燒等原因導致的小兒腦發育不良所導致的症狀, 包括:肢體功能, 語言功能, 智力功能、聽力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礙。

腦癱後遺症的訓練

〈一〉頭部控制的小兒腦癱康復訓練

嬰幼兒發育期學會抬頭是學會其它活動的主要前提。 小兒腦癱康復訓練時可扶住患兒頭部兩側, 使頭部能 小兒腦癱康復訓練圖集(穩定地保持在直立的正中位。

在坐位的大部分時間, 頭部習慣於保持正確的姿勢時, 可使患兒軀幹前傾, 兩側傾斜, 讓他學會頭部的控制, 保持頭部穩定起到良好的小兒腦癱康復訓練效果。

〈二〉軀幹和下肢功能小兒腦癱康復訓練

翻, 坐, 爬, 站, 走是嬰幼兒正常運動發育的各個階段, 學習和掌握各項小兒腦癱康復訓練方法。 訓練翻身時, 先叫患兒全身放鬆, 以臀部為支點, 協助一側肢體抬離床面, 從一邊翻到另一邊。 小兒腦癱康復訓練的坐位訓練中, 首先教患兒用手撐著坐, 然後無支撐坐, 逐步過渡到坐下可拿身邊的玩具, 仍能保持坐位平衡。 小兒腦癱康復訓練的患兒爬行訓練中, 他人可在患兒的肩, 肘, 髖, 膝部給予適當的支持,

鼓勵患兒向前爬行。 小兒腦癱康復訓練中跪位有助於站立, 訓練時可先讓患兒坐在自己的腳根上, 在他人支持下, 將髖部伸直, 並訓練跪位平衡。

當患兒能獨自站立時, 進行小兒腦癱康復訓練的行走訓練。 開始需他人幫助行走, 可採用牽患兒衣領協助行走的方法, 或扶住患兒髖部行走的方式, 有的患兒需要用夾板固定或助行器幫助行走。 小兒腦癱康復訓練時獨立行走時患兒步態蹣跚, 雙腳分開過大, 手腳不協調, 必須進行步態矯正訓練, 注意一定要求先邁小步。

〈三〉上肢和手的功能小兒腦癱康復訓練

小兒腦癱康復訓練過程中最好在一個穩定的姿勢下進行, 著重是糾正腦癱患兒上肢的痙攣模式。 可一手抓住患兒肘的外側,

一手握住患兒的手, 將他的手臂上舉和外展。 使肩外旋和肘伸直, 掌心向上。 鼓勵患兒將他的雙手拿到胸前, 玩耍手指, 抓握各種不同形狀, 不同顏色的玩具。

臨床上以姿勢與肌張力異常、肌無力、不自主運動和共濟失調等為特徵, 常伴有感覺、認知、交流、行為等障礙和繼發性骨骼肌肉異常, 並可有癲癇發作。 出生1個月後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障礙, 有時又稱為獲得性腦癱(acquired cerebral palsy), 約占小兒腦性癱瘓的10%。 腦性癱瘓的發病率約為1.2-2.5 ‰(每千活產兒)。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