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腦癱治療之Vojta療法

Vojta療法又稱誘導療法, 是一種集診斷、治療、預防為一體的運動療法。 這種方法是通過對身體一定部位的壓迫刺激來誘導產生全身的、協調化的反射性移動運動, 促進與改善患兒的運動機能。

一、Vojta法的基本原理

通過誘發反射性移動運動, 促進正常反射通路與運動模式, 抑制異常反射通路與運動模式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二、 Vojta法的治療原則

1、按小兒正常的發育規律, 循序漸進。

2、強調家長參與。

3、訓練每日四次, 每次每個誘發帶刺激3—5分鐘。

4、訓練飯後一小時開始, 治療前後不宜馬上洗澡。

5、治療時擺好正確的出發姿勢,

使緊張的肌肉放鬆。

三、Vojta姿勢反射

是指嬰兒身體的位置在空間發生變化時, 嬰兒本身所採取的應答反應及自主動作。

1、拉起反射:小兒取仰臥位, 頭正中, 檢查者面對小兒, 把兩手拇指從小兒手掌尺側伸入小兒手掌中, 用其餘四指握住腕部, 將小兒從床上慢慢拉起, 使軀幹與床面成45°時, 觀察小兒頭部與下肢的變化。

2、立位懸垂反射:檢查者雙手扶持小兒腋下, 將小兒垂直提起, 觀察兩下肢動作反應。

3、俯臥位懸垂反射:小兒取俯臥位, 檢查者用雙手掌扶持小兒腋下並呈水準狀提起小兒, 觀察頭部、軀幹及四肢變化。

4、斜位懸垂反射:小兒取俯臥位, 檢查者用雙手從兩側握住小兒的胸腹部水準上提, 然後迅速向一側傾斜, 觀察上、下肢和頭部及軀幹的狀態。

5、Collis水準反應:小兒仰臥位或側臥位, 檢查者位於小兒身後或一側, 一手握住小兒上臂, 另一手握住小兒同側下肢大腿根部, 從檢查臺上向上水準提起, 觀察另一側上下肢的姿勢變化。

6、倒位懸垂反射:小於5個月的小兒取俯臥位, 檢查者立於足端雙手分別握住小兒的兩側大腿, 迅速上提使呈倒位懸垂狀, 觀察小兒頭、頸、軀幹的伸展狀態以及上肢與軀幹的夾角。

7、Collis垂直反射:小兒仰臥位, 檢查者位於小兒頭上方, 用手握住小兒一側大腿, 待肌緊張發生後, 向上迅速提起, 使小兒呈垂直倒立姿勢。 觀察另一側下肢的反應。 然後檢查另一側。

四、Vojta治療手法

主要包括反射性俯爬與反射性翻身兩大部分。

1、反射性俯爬(簡稱R-K):反射性俯爬是在患兒俯臥位的姿勢下,

促進頭部迴旋上抬、肘支撐、手支撐、膝支撐等機能以及爬行移動的訓練手法。

2、反射性翻身(簡稱R-U):利用反射性翻身誘導手法, 使患兒從仰臥位翻向側臥位, 在側臥位時, 用一側上肢支撐體重, 誘發坐起來的機能。

Vojta療法應用範圍廣, 從新生兒到年長兒都可以利用, 手法簡單、容易掌握, 是目前早期治療小兒腦性癱瘓的重要方法。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