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兒童口吃或是受了驚嚇? 兒童口吃那些你不知的原因

口吃,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結巴, 大家也都不陌生, 主要表現為言語節律失調, 語音或字句的重複、中斷、阻滯而不流利, 可伴有言語助動的動作, 如跺腳、拍腿等。 但是, 口吃到底是有什麼原因引起的呢?可能很多人並不太清楚。

口吃主要由以下原因導致:

發展不平衡

在2~7歲之間, 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 寶貝的表達和表現欲望逐漸增強。 但語言機能尚未發育成熟, 孩子的思維能力、詞彙的掌握和組織句子的能力都在發展階段, 這使他們在表達複雜的思想時感到困難, 說話過於急躁、激動或緊張。 急於表達時,

造成頭腦中儲存大量語言資訊, 但表達能力卻跟不上, 思考與說話的速度無法配合, 從而出現較多的口吃現象。

模仿

兒童時期是模仿性最強的時期, 孩子不單單喜歡模仿成年人的動作, 也喜歡模仿同伴、同學的動作。 口吃的感染性很強, 孩子們又具有強烈的好奇心, 他們與口吃者經常接觸, 覺得口吃的人說話好玩而模仿, 久而久之就容易養成口吃的習慣。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常年與口吃者一起生活或一起玩耍, 時間長了也會不知不覺中染上口吃。

驚嚇

兒童時期由於驚嚇而口吃的不在少數。 有的父母過於嚴厲, 當孩子太頑皮或做錯了某件事時, 就對他們責駡他們。 尤其是當孩子說錯話的時候, 突然地大聲責駡讓孩子受到驚嚇,

從而變得口吃起來。 另外, 環境的驚嚇刺激也可能導致口吃, 如父母間的吵鬧、發脾氣都能使兒童在語言上突然發生口吃。

父母要求過急

孩子的語言發展有快有慢, 有的未滿周歲就能說出簡單的語言, 也有的2歲後還不能找到適當表達方式。 有些父母過於心急和敏感, 把孩子學話時猶豫不決或輕度頓挫看作是口吃。 當孩子學話時, 過多的矯正或進行斥責、嘲笑。 爸爸媽媽的這些表現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副作用, 使他們對自己說話也產生不滿和緊張感, 從而回避一些普通的交談和某些特殊的場合, 口吃現象也逐漸加重, 形成惡性循環。

強行糾正“左撇子”

人們常常把控制說話能力的腦半球稱為優勢半球,

習慣於使用右手的人優勢半球在左側, 習慣於使用左手的人優勢半球在右側。 如果父母、幼稚園老師強迫左手優勢兒童(俗稱“左撇子”)用右手拿筷子、拿剪刀等, 就有可能使大腦在形成語言優勢半球的過程中出現功能混亂, 出現口吃。

家長如何知曉寶寶是不是口吃, 下面來看看:

主要表現為言語節律失調, 語音或字句的重複、中斷、阻滯而不流利, 可伴有言語助動的動作, 如跺腳、拍腿等。 口吃患兒常表現膽小。 退縮、自卑心理或其他情緒障礙。

須符合下列三項:

①經常出現語音或音節的重複或延長, 影響說話的流暢性

②無表達內容障礙

③排除抽動症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

因發音-呼吸器官的緊張性痙攣, 導致語言節奏失調,

在激動、恐懼或情緒激動時更易發生。 可表現為第一字發音時發不出, 第一字重複, 話語中途某字發音障礙, 或無意義地重複發音等不同形式。 患兒說話時, 可伴有跺腳、擺手、擠眼、歪嘴、口唇顫抖、軀幹搖晃等動作。 並易因口吃影響產生孤僻、自卑、羞怯等性格, 部分患兒常易興奮或激惹, 並伴有情緒不穩和睡眠障礙等。

給父母的建議:

在寶貝剛開始學話時, 格外重視寶貝的語言環境, 不要讓有口吃習慣的人陪伴和照管寶貝, 否則寶貝極易模仿。

 和寶貝交流時, 要順其自然, 寶貝有一時說不清楚或說不上來的話, 不要著急, 給寶貝一個微笑, 一個吻, 一個安慰或提醒, 就是別指責他, 批評他, 為他營造一個輕鬆的語言氛圍。

當寶貝不能流利表達時, 切忌不要模仿他, 讓他覺得這樣做很好玩。

音樂永遠是寶貝最好的幫手和夥伴, 讓寶貝練習唱歌曲或有節律的3字兒歌都是有效的好辦法。

多和寶貝進行親子共用閱讀, 一方面可以給寶貝正確的語言示範, 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勵寶貝參與進來, 發展語言能力, 提高表達能力。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