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結巴, 大家也都不陌生, 主要表現為言語節律失調, 語音或字句的重複、中斷、阻滯而不流利, 可伴有言語助動的動作, 如跺腳、拍腿等。 但是, 口吃到底是有什麼原因引起的呢?可能很多人並不太清楚。
口吃主要由以下原因導致:
發展不平衡
在2~7歲之間, 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 寶貝的表達和表現欲望逐漸增強。 但語言機能尚未發育成熟, 孩子的思維能力、詞彙的掌握和組織句子的能力都在發展階段, 這使他們在表達複雜的思想時感到困難, 說話過於急躁、激動或緊張。 急於表達時,
模仿
兒童時期是模仿性最強的時期, 孩子不單單喜歡模仿成年人的動作, 也喜歡模仿同伴、同學的動作。 口吃的感染性很強, 孩子們又具有強烈的好奇心, 他們與口吃者經常接觸, 覺得口吃的人說話好玩而模仿, 久而久之就容易養成口吃的習慣。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常年與口吃者一起生活或一起玩耍, 時間長了也會不知不覺中染上口吃。
驚嚇
兒童時期由於驚嚇而口吃的不在少數。 有的父母過於嚴厲, 當孩子太頑皮或做錯了某件事時, 就對他們責駡他們。 尤其是當孩子說錯話的時候, 突然地大聲責駡讓孩子受到驚嚇,
父母要求過急
孩子的語言發展有快有慢, 有的未滿周歲就能說出簡單的語言, 也有的2歲後還不能找到適當表達方式。 有些父母過於心急和敏感, 把孩子學話時猶豫不決或輕度頓挫看作是口吃。 當孩子學話時, 過多的矯正或進行斥責、嘲笑。 爸爸媽媽的這些表現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副作用, 使他們對自己說話也產生不滿和緊張感, 從而回避一些普通的交談和某些特殊的場合, 口吃現象也逐漸加重, 形成惡性循環。
強行糾正“左撇子”
人們常常把控制說話能力的腦半球稱為優勢半球,
家長如何知曉寶寶是不是口吃, 下面來看看:
主要表現為言語節律失調, 語音或字句的重複、中斷、阻滯而不流利, 可伴有言語助動的動作, 如跺腳、拍腿等。 口吃患兒常表現膽小。 退縮、自卑心理或其他情緒障礙。
須符合下列三項:
①經常出現語音或音節的重複或延長, 影響說話的流暢性
②無表達內容障礙
③排除抽動症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
因發音-呼吸器官的緊張性痙攣, 導致語言節奏失調,
給父母的建議:
在寶貝剛開始學話時, 格外重視寶貝的語言環境, 不要讓有口吃習慣的人陪伴和照管寶貝, 否則寶貝極易模仿。
和寶貝交流時, 要順其自然, 寶貝有一時說不清楚或說不上來的話, 不要著急, 給寶貝一個微笑, 一個吻, 一個安慰或提醒, 就是別指責他, 批評他, 為他營造一個輕鬆的語言氛圍。
當寶貝不能流利表達時, 切忌不要模仿他, 讓他覺得這樣做很好玩。
音樂永遠是寶貝最好的幫手和夥伴, 讓寶貝練習唱歌曲或有節律的3字兒歌都是有效的好辦法。
多和寶貝進行親子共用閱讀, 一方面可以給寶貝正確的語言示範, 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勵寶貝參與進來, 發展語言能力, 提高表達能力。